不过,现在西方倒重视起这些来了,他们开始关注雪域的草原、文化及佛学。可能这也是一种流转吧,流转到最后,我想XZang人还是会回来的,从汉地到西方,再回到自己的故土。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在他们心里,不知道养育自己的“母亲”文化还在不在了? (六)问:我是科大工学院的学生。您书上说:佛教的精髓在于大悲和智慧。如果“大悲”是指大悲心、菩提心、恻隐心、同理心,那么,“智慧”又是指什么呢? 答:智慧有两种:一是世间中取舍并接受真理的智慧。就像你们大学生,有了智慧才能求知,否则连工作都找不到,佛教中也提倡这种智慧。 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通达万法实相的智慧。这和了解有所区别,它是一种大彻大悟。这种悟到的智慧,才是最高深的智慧。 (七)问:佛教怎样看待“进化论”? 答:关于“进化论”,就算达尔文在世,恐怕用它也解释不了众生身上的种种现象。而且,就算在科学界,这一理论也很受质疑,比如前段时间,美国就有500多位科学家联合签名驳斥“进化论”[2]。 在佛教看来,多了不说,单就每个众生的苦和乐这一层面,如果不从各自的业感上解释,而是按照“进化论”所说,人是以那么简单的方式进化的,那所有人的苦乐现象,应该都差不多,智慧的高低也很相近,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进化论”的传播并不正确,它对人们认识生命的真相,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与价值观,都有相当大的损害。 问:佛教讲“业力”,讲“因缘和合”,那业力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答:还是就苦和乐来说,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苦和乐,是以善业和恶业作为“因”,与众多复杂的“缘”结合以后形成的。总的来讲,你种下什么因,就会生什么果。恶业好比有毒的种子,你种了它,就会产生有毒的果——苦;善业好比妙药的种子,你种了它,也会产生妙药的果——乐。果上的不同,完全来自于“因”。而在整个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则是“缘”,像阳光以及水、土等等。 举个例子:兄弟姐妹几个人,父母是一样的,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各自身上所呈现的禀赋或出现的问题,却截然不同,比如性格、才华、工作、遭遇,这些都不一样。那么,这些差别的“因”在哪儿呢?是他们从前世带来的业力,而不在父母身上。父母对他们的降生或成长,只是个“缘”而已。 当然,这个道理很深,要想弄明白,还是要深入佛教的经论,在理论上思维清楚,然后再从实际生活中,方方面面地观察一些具体现象,这样你就会生起真实的定解。 问:对我们年轻人来讲,四谛、十二因缘以及空观等哲学性思想很有吸引力,但一看到经典里的这个佛、那个菩萨,就觉得离我们很远,不太相信是真实的。请问,这些是真的吗? 答:这些都是真的。释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真实地来过这个世界,只不过他是来传法的,是把真理介绍给世人。而他的思想也留在了文字上,这些你们都看到过,世界各地的人也都在研究。所以,佛陀并不是神,他一生的事迹也不是神话。 你刚才说的四谛、十二因缘或空观,这些就是佛陀的代表思想。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深入研究,研究之后,很多道理也不难理解。其实,前辈智者们也都是在研究、修行这些之后证悟的。看看禅宗、密宗等各派大德的传记,他们的境界绝非凡夫可比,后代的追随者尚且如此,那佛陀、观音、弥勒等佛菩萨的功德,又怎么会是假的呢?而且,如果你一边学着佛的思想、体会着佛法的真义,一边又否认佛的存在,这好像也不是很科学。 当然,有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许多层面你们尚不了解,而且,在目前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要对古老的佛教生起信心,对现实中缺乏对照的佛陀生起信心,的确也不太容易。 不过,我一向认为:年轻人学佛,不应该止于一种简单的信仰。信佛不像崇拜神一样,你若要真正相信佛,就一定要先全面了解他的思想。 (八)问:我是科技大学金融系的职员。在香港这样一个大都市里,人人都忙着赚钱。生活虽然很享受,但我们该如何对治心里的烦恼呢? 答:在如今的社会里,一个人要对治烦恼并不容易。不仅是香港,内地大城市也是一样,人们越来越忙,光是每天接电话、打电话,就让许多人的听力出了问题。这个时候,不要说对治烦恼,就算静一静也很困难。所以,我建议每个人都停一停脚步,仔细看看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是谁?……否则,在忙忙碌碌当中,经常把自己都弄丢了! 要知道,人生的意义并不只是钱,对很多人来讲,你赚得再多,也不过是银行的一个数字,而且你在为这些奔波时,不知不觉人生就到了尽头。有些人以为,享受生活就是人生的意义。但实际上,所谓享受,也不过是在虚幻的追求中,盲目地活着而已。 人静一静可能才会发现,由知足带来的宁静,原来是我们内心很深的需求。每当我远离尘嚣从城市回到寺院,心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愉悦——也许是回归自然的满足吧,那时候我深深体会到:快乐并非来自于财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富足和喜悦。俗话说“知足常乐”,这的确是至理名言! 当然,一个人若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有,也是会很苦恼,但现在大多数人的苦恼,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不满足。不满足,就会不断求取;有了求取,自然少不了烦恼。因此,若要减少烦恼,唯一的方法就是知足少欲。 所谓知足少欲,对一个城市里的人来讲,做到随缘也就差不多了——没有因缘就随遇而安;有因缘就多赚点儿,但也不过多地要求。而且,有了钱以后,最好能帮助一下身边吃不上饭的人,甚至救济一些灾民。如果人富了以后,只是自顾自地沉溺在虚幻的快乐中,那到头来看看,这也没什么意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