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与社会道德(2)

二、五戒、十善及其现代诠释 在佛教的戒律中最具有道德色彩的是五戒和作为佛教道德观念的十善。从二者关系来说,十善不仅大致包含了五戒的内容,而且应当说它也是五戒的基础,具有比五戒更深广的内涵。在《阿含经》


二、五戒、十善及其现代诠释
在佛教的戒律中最具有道德色彩的是五戒和作为佛教道德观念的十善。从二者关系来说,十善不仅大致包含了五戒的内容,而且应当说它也是五戒的基础,具有比五戒更深广的内涵。在《阿含经》等很多佛经中都有关于十善的说明,特别是隋瞿昙法智译《业报差别经》、唐实叉难陀译《十善业道经》有比较集中的论述。关于五戒与十善的关系,请看下表:

十 善 五 戒

不杀生 不杀生
不偷盗 三身善业 不偷盗
不邪淫 不邪淫

不妄语 不妄语
不两舌(不挑拨是非)
不恶口(不骂人、说人坏话) 四口善业
不绮语(不花言巧语)

不贪欲
不嗔恚 三意善业
不邪见(不违背佛教的教理)
不饮酒

十善中的三意善业――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是对治佛教所说的造成人生轮回生死的根本烦恼――贪、嗔、痴的,应当说既是佛教所追求的精神目标,也是佛教道德的总观念,是一切戒律得以制定的总出发点。这三点自然体现在一切戒条和五戒之中。其三身善业与五戒的前三戒全同。十善的四口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从不同的角度禁止用语言表达欺骗人、伤害人、扰乱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内容的。五戒中虽只有“不妄语”,但其内容是可以涵盖其它三口业的。至于五戒中的不饮酒,严格说来不属于道德的规范,是佛教关于禁止饮酒的规定。因为饮酒能够使人精神麻醉,失去自我约制,做出违犯戒律,违背道德的行为,所以也要严加禁止。

五戒虽是为佛教在家信徒制定的,但实际也包含在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中,也包含在大乘戒的“十重戒”之中。因此可以说五戒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也是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学者将五戒比附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正是看到它们内涵中所具有的道德意义。他们有意将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伦理会通和融合,从而扩大了传统的五戒与十善的内涵,这有利于佛教向社会各阶层传播,扩大佛教对民众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种种问题。然而在高度发展工农业和科技的同时必须提高人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共识。在这里我只是想说,应当发挥宗教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中的作用。宗教具有历史悠久的为信徒熟悉的道德说教,完全可以适应时代的特点对这些道德作出新的解释,以便于为现代人接受,推进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佛教道德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为现代社会做出新的贡献?我想不妨从五戒、十善的阐释和现代诠释开始,然后向信徒、社会广大民众宣传和普及。例如:五戒的不杀生,不仅包含不杀人的意义,也要爱护动物,并且提倡仁慈之心,做到尊重生命,爱护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民众,反对民族歧视和迫害,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不偷盗,不仅意味着不偷盗别人的东西,也不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别人的财物,并且反对强国以不公正的贸易乃至其它强制手段掠夺贫弱国家的财富,致力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不邪淫,不只是禁止个人发生非正当的两性关系,也应当制止各种危害妇女、儿童和青年的色情买卖的丑恶现象;不妄语,不仅包含个人之间不说谎话,不进行欺骗,提倡人际之间的诚信关系,而且也应反对国际间制造谎言,以讹诈和恐吓的手段达到政治企图的做法;不饮酒,对于一般人是提倡适量饮酒,并且提倡节制吸烟,还要制止危害公众卫生健康的污染、公害和贩毒吸毒的现象。至于十善中的不贪、不嗔、不邪见,包含方面广泛,可以与现代社会的提倡的“公正无私”、“服务于社会大众”、“宽容”、“谦和”、“追求与坚持真理”等加以会通,在不同场合广加宣传和提倡,对于建设现代社会的道德文明是十分有利的。

关于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问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我想,上述对于佛教道德的重新认识和适应新的世界和社会环境加以诠释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