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身体健康的出家人,佛制皆应持不非时食戒,但对于那些体弱多病的人,无法做到日中一食,必须少食多餐者,允许为其开方便。如《五分律》云:“时诸比丘,服吐下药,不及时食,腹中空闷,医教令食。诸比丘问佛,佛听以囊盛谷,煮汁令服,不能得瘥;佛听以囊盛米,煮汁服之,稍有起色,但不能愈,佛乃慈听,以米煮粥,画不成字,令屏处服之,病愈即忏悔。” 古人称晚食为药石,意即药石能治疗脏腑内科病及众生饥饿。晚食对佛子身体有益处,但当身体康健之后,则不应再午后进食。 诸佛弟子,因病的缘故,午后进食,应当生起忏悔之心。经常念及饿鬼之苦,生起慈悲之心。虽允许午后进食,但不应多食,不应美食,不贪求适意之食。 持不非时食戒的人,能得诸多殊胜功德。《处处经》云: “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少下风,五身得安稳,亦不作病。” 四、食存五观。食存五观主要是对出家人而言,出家人临食时,当存五种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所谓计功就是计算作食的功劳。我们所吃的食物,从种植、耕耘、收获、加工、炊煮,其中饱含了农夫的血汗,我们若贪心,当堕地狱,地狱期满,转为畜生,偿人之债。我们常作如是观想,便会真切地感到,只有真实修行,才能消此饮食。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出家人若饮食时,应当仔细思量自己的道德与行持,看自己的德行是否符合佛制要求,假使不持戒、坐禅、诵经、行三宝之事,便是德行全缺,便不应受此饮食。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众生的过患,以贪为根本,如果没有贪心,则诸患不生,出家之人,常念心中过患,使其远离过恶,恶念不生。《明了论》云:“出家人先须防心三过,谓于上味食起贪心,下味食起嗔心,中味食起痴心,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经常作此种观想,方可少犯过错。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我们的生命仰赖饮食得以存活,若无饮食,则会变得形容枯槁,疾病缠身,无力办道。对于饮食,我们视之为对治身体枯瘦的良药,只要其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即可,不必刻意去贪求美食。 (5)为成道业,方受此食。我们每天维持新陈代谢,需要从饮食中摄取热量及营养,以保持身体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促进道业增长,为了成就道业,我们因而受此饮食。若饮食时,应当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所修善根,回向众生,共成佛道。 对于饮食,我们不宜妄加评论其好坏,若评论好时,人易生贪心,若说不好时,容易生嗔心,如此评论将来会遭受愚痴的果报。正确的态度是对美食不贪心,对劣食不生嗔心,以平等心待之,则是如理如法之行为。 佛教的饮食观,系统而全面。其中不仅有对佛弟子素食观念的阐释,而且还有关于饮食就“六味调和”的论证。对于出家的佛子而言,不仅在饮食时坚持不非时戒,而且还应食存五种观想,如此则会身体康健,道念日增”。(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