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出生于世间必依于父母。因此,父母对子女有养育的恩德,子女理应敬重承顺奉事他们。《增一阿含经》卷五十说:“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恩。”父母之恩,昊天罔极。《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褥)、卧具、病瘶(嗽)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在原始佛教的圣典中我们可以看到,释尊在成道后不久即回家为父王说法。《净饭王般涅槃经》的记载更表现了释尊无比的孝心:“佛言:‘唯愿父王,莫复愁悒,所以然者,道德纯备,无有缺减。’佛从袈裟里出金色臂,掌如莲花,即以手著父王额上:‘王是清净戒行之人,心垢已离,今应欢悦,不宜烦恼,当谛思念,诸经法义,于不牢固,得坚固志。已种善根,是故大王,宜当欢喜,命虽欲终,自可宽意。’”在父王逝世出殡之日,“尔时,世尊念当来世,人民凶暴,不报父母养育之恩,为是不孝之者,为是当来众生之等,设礼法故,如来躬身自欲担于父王之棺。”从释尊的言行中可看出:知恩报恩是佛教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观。父母对子女的恩德可说是:义高云天,恩深巨海。但现实生活中,不论古今中外,忤逆爹娘者仍大有人在,尤其在今日世界,国际性的人口老龄化,引发了更大的遗弃老人的社会问题。为了挽救日益颓败的世道人心,必须从五戒十善的德行做起,从奉行孝道入手,所谓“百善孝为先”。唯有遵行这千年不变的道德法则,才能使社会得到改良,人心得以净化。孝道不仅是对父母的奉养与慰藉,或父母死后设供修福,丧事排场体面,更重要的是父母在世之时,能够令其归信三宝,若父母行于邪道则应劝谏去恶行善。《阿遬达经》说:“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皆听我所言致难。父母生子,养育哺乳,长大欲令见日月光,父母以天下万物示子,欲令知善恶。诸比丘!如是子以一肩负父,复以一肩负母,至寿竟乃止。复以天珍宝、明月珠、玉璧、琉璃、珊瑚,自生禽兽白珠,皆以著身上,尚未足报偿父母恩。父母喜杀生,子能谏止父母,令不复杀生。父母有恶心,子常谏止,令常念善,无有恶心。父母愚痴少智,不知经道,以佛经告之。父母贪狠嫉妒,子从顺谏之。父母不知善恶,子稍以顺告之。诸比丘!子当如是。为人作子,衣服欲好于父母,食欲甘于父母,语欲高父母上,至死后当入地狱中。为人作子,当孝顺事父母,持行如是者,死当生天上。”通过以上引述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父母与子女的家庭互动关系,是建立在各尽其责、各守本分、互相依赖、彼此关照的基础上,绝不仅是单向的奉献和付出。父母有哺育、抚养、爱护、教导子女成长、学习知识技能等责任与义务;子女有赡养、孝敬、关心、继承父母家业、保持家族美德等义务与责任。俗语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真挚的、甚至是无我的。为了改正子女的错误行为,父母必须施以严厉的教训与处罚,尽管有时会招致子女忤逆的言行,但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以宽阔的胸怀原谅子女的无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爱之深,责之切”。这些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鞭策。可是现实生活中,父母常常会主观地把个人喜好强加给子女。譬如:子女对文学、艺术、诗词等并不感兴趣,可父母偏从书店买来唐诗宋词、中外名著、艺术鉴赏等强迫子女阅读,结果是子女心理压力增加,心智不能得到启发,反而造成逆反心理,终于有一天怒气在忍无可忍中爆发。因此,父母的慈爱应充分理解、把握、尊重子女的兴趣与选择,因势利导,鼓励子女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指明适合其特点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会消融彼此间的隔阂,促进家庭生活的和乐、幸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人子女,当知恩报恩。就连出家的比丘在父母生病无人奉养之时,佛陀也听许比丘将所乞到的食物分一半给父母。若父母生病需要照顾时,比丘也可回家七日奉养双亲。由此可见,无论在家出家都应竭力酬报父母深恩。若能使父母离恶向善,转迷成悟,深信三宝,乃至超脱生死轮回,才是真正的报生生世世父母之恩德。 三、互信互谅相敬如宾的家庭伦理观 人类学家罗威(Lowic)说:“家庭是以婚姻为根据的社会单位。”《易序卦传》中说:“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由此可知,婚姻是构成家庭的根本因素。婚姻缔结了男女生理、心理等关系而成为夫妇,从而承当了传宗接代、教育子女、和睦互助的责任与义务。夫妇所扮演的角色是相辅相承、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相处之道,应秉持互信互谅、相敬如宾的恕道观念。但是,千百年来“男主女从”的观念根植于大众人心,已成为不争的社会事实。释尊是怎样开示夫妇之间的伦理的呢?“若夫妇两人,互相信任,宽容和自制,如法生活,互相爱语,他们的幸福会增加,安乐会生起。如果两者守戒律的话,怨敌不害。在这世间两人共同守戒、实践法的话,于欢喜天受诸欲乐之喜悦。”《优婆塞戒经》卷三说:“若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是人则是供养西方。妻子复以十四事报之:一者所作尽心营之;二者常作终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终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常为瞻视宾客;六者净其房舍卧具;七者爱敬言则柔软;八者僮使软言教诏;九者善能守护财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设净食;十二者能忍教诲;十三者能覆恶事;十四者能瞻病苦。”夫妇在双向的责任与义务中,应以礼相待,互不轻慢,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彼此间能够遵守夫妇的伦理纲常,忠贞不渝,白头偕老。 人类的生殖欲是与生俱来的,但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性行为须遵循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佛教五戒之一的不邪淫戒,是保护夫妇间正当的两性生活,维护个人基本道德,促进家庭和乐及稳定社会秩序的有力保障。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家庭的破裂,人心的堕落,道德的沦丧。今日世界,人类社会性开放的观念遍及欧美,欧风美雨的思潮又不断地侵蚀着中华民族的肌体,爱滋病患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不断蔓延,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外有家,养情妇、包二奶等充斥着乱伦行为的词句,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周围,彼此心照不宣,似乎大家已默认了这种非道德存在的正常性,偶尔也听到一些卫道者的声音,却无异于在轰鸣的机械声中喊人,见而不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