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29[海口]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九集)  2004/11/28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29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提到求学的第四个关键「明辨」,我们要对善明辨,也要对人生的价值观明辨,明辨什么是成功,明辨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明辨我们应该看的书。再来,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明辨,提升自己的理智要时时明辨,什么因造成什么结果,从果再把原因找出来。当我们都能处处从这一些方面去分别、分辨,你就可以提升你的判断力,提升你的理智。

  最后我们提到的是一个言语的明辨,就是听话的时候不能听谗言。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所以有一句词是这么写到「堂堂六尺躯」,我们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六尺躯,「莫听三寸舌」,不要听三寸舌的搬弄是非。「堂堂六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所以假如我们听信谗言,可能很多五伦关系都会被破坏、会受伤害。所以我们要懂得去明辨言语,到底讲话者的动机是什么?假如是不好的动机,我们要懂得赶快知进退,该离开的时候赶快离开,应该制止他的时候也可以制止他。

  当我们能够明辨善恶,明辨人生的方向的时候,接下来最重要的就要去实践,就要去力行。我们把博学学好了,问也问清楚了,也能够慎思,能够思惟判断了,接下来就要把所学的东西,一一落实在生活点点滴滴当中;所谓在工作当中,在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昨天也有提到「道」是什么?道就是孝心,道就是你时时刻刻与人相处的仁慈之心,恭敬之心。所以中国的学问最强调的四个字,「主敬存诚」的功夫。敬是恭敬之心,什么时候恭敬?言语态度、起心动念都要恭敬,都要真诚,这叫真实学问。所以人的孝心,人的恭敬,人的真诚都是一个人本有的真心,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学问真正的目的在哪?「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个「放」就是把我们忘失的真心赶快找回来,把我们的孝心找回来,把我们的恭敬之心找回来,把我们关怀他人的仁慈之心赶快找回来。所以当我们找回来的时候,那个日子你就会觉得很踏实、很充实。但是这一颗心假如找不回来,我们就会觉得人生愈走愈不踏实,愈走愈空虚。所以找回来之后就是充实我们的内在美,而不是去追求外在很虚幻的物质,虚幻的价值。

  所以真实功夫在主敬存诚,而主敬存诚就表现在你所有的言语行为当中,所以接下来如何落实?在三方面来提升。第一方面从我们自己的修身做起,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修养、修身的功夫,第二方面从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来提升起,第三方面是接物,就是与人相交往,甚至於是与一切万物互动应该有的态度,这在接物当中。所以我们整个落实圣贤教诲就在修身,在处事,在接物当中。诸位朋友的笔记上,我们的手册上有点出来,我们先来看一下,修身应该在哪一些行为处世当中表现出来?我们把它念一遍,我们念一下。

  在「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就是修身,我们先从修身开始来探讨。所以一开始谈的就是「言忠信」。言语,我们都了解到人与人当中相处,频率最高的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能不能忠,能不能信,那就影响我们一个人的存心,到底我们的言语是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一种动机,那就会影响我们整个人的修养。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忠?忠是会意字,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代表心不能偏颇,心不能偏私,心不能自私自利。因为我们昨天已经提到损人绝对不利己,利人绝对利己,所以心一偏颇就损己又损人,心一不偏颇就能够大公无私,就能够处处替人著想。所以如何让言语能忠,也要先从他的存心开始看起。如何能够言语有信用,也要从一个人言语的态度开始谈起。

  我们现在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我们言语的一种修养。第一个从言语的存心谈起,诸位朋友,为什么要讲话?表达心声,表达自己的心声,希望别人了解,沟通。那沟通的目的在哪里?相互了解,进而互相帮忙,互相成就。所以我们讲话还是要能利益对方再讲,所谓要讲利益,不要讲太多废话。一个人假如话很多,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所以一个人为什么言语很多,他的心态有问题,所以《易经》里面提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众。诸位朋友,我们这几天的课程,你有没有觉得经典里面句句话都很有分量,都对你一生立身处世都是很重要的提醒。《易经》里面我们这几天的课程提了好几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不止损自己还损的什么?后代子孙,所以这些道理你一明白之后,你整个人的立身处世态度绝对会有大的变化。因为你能够看得更深,看得更远。

  《易经》里面提到言语说,吉祥的人言语怎么样?很少,因为他的心静得下来,心一静下来就懂得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所以话不多,但是话一出来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能够信任,所以他都在适当的时机才开口。躁人之辞众,言语很多代表内心怎么样?很急躁,好像不讲话自己就没有安全感,好像很不舒服。很多人一回到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坐著发慌,要赶快找朋友的电话打一打心才不慌,有没有这种倾向?现在人有这种倾向,因为他一直,其实那个再根本一点就是人生完全没有目标,活一天过一天。所以一没有目标,他常常就会觉得很急躁,找不到方向,一定要找人家来陪他一下,他才比较有安全感。所以假如你交这样的朋友,你会觉得怎么样?很累,常常要听他讲一大堆,然后时间怎么样?耗掉。假如说听他讲,对他还有帮助那我们还听,一点帮助都没有。

  所以我们讲话还要练什么功夫?练他在那边打牢骚的时候,一句话就要把他切断。但是切断的时候,要从他的混沌当中,把他引出一些正确的思惟,要引导他。所以这也要我们有功夫,要提升自己的学问,就能够这样达到。慢慢你切掉他的话然后把他引出来,他就会说你为什么都能这样想?这个时候你就告诉他,因为我都有读《弟子规》,所以面对问题不会打妄想,不会想一大堆烦恼,要提起理智去面对。所以人心急躁话才会多,所以「话说多,不如少」。因为你急躁话又多,就没有考虑清楚,所以话一多言多必失,所以言语太多了就会形成很多无形的障碍,自己都搞不清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