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泳杉老师:什么是学习

弟子规,周泳杉老师
    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第一章,开宗明义就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在小时候读到这章书深感非常的不认同,为什么?因为小时候读书,确实感受不到那分喜悦,学而时习之,应该不亦苦乎才对。觉得圣人跟我们的距离怎么样?很遥远。圣人好像是活在书本里面,好像活在墙壁上,跟我们不是同一伙的,所以他讲的话跟我们实际的状况差异颇大。慢慢的念到高中、念到大学、念到研究所,这样的心境从来没有改变过,还是觉得很苦。后来慢慢的接触到中国文化之后,对这个学习开始感受到有一点点的不一样,开始感受到有一点点的味道。

    后来我看了一本书,终于明白过去我们对学习的角度看错,那本书叫做《说文解字》。它告诉我们,汉字在发明的过程当中,已经把中国人五千年的智能蕴涵在文字里面。可是我们一直以来很粗心大意,对学习没有认识,看错了。这个“学”,古代的文字是这样写的,上面的符号是这个样子,我画得不好,大家看一下,上面这两个是一双手,长得很像手,打叉叉就是这个手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那这双手在做什么?这双手把像是罩子这样的东西紧紧的捉住,而罩子下面罩着一个小孩有没有?罩着小孩。请问一个小孩子或者是一个人被这个罩子罩住之后会觉得怎么样?觉得很迷惘,觉得人生看不清楚。这双手的功能在哪里?在把这个人外面这层东西拿掉,这叫学。看了这个符号之后,让我们领悟到什么是学习?让我们领悟到学习是把东西拿掉的过程,而不是把东西加进去的过程,这个意义让我们感觉到无比的新奇。

    过去我们认为什么是学习?我们总以为加入很多东西叫学习。我们在学个新的知识,我们在这里可能待了一个礼拜,我们笔记可能抄了厚厚的一本,这叫学习。然后身上背了更多的东西,觉得怎么样?很充实,这叫学习。但是汉字的智慧告诉我们这不叫学习,这可能只是知识的累积而已。真正的学习是,把罩在我们外面让我们看不清楚世界的那层成见、对事情误解的那层东西给拿掉,这叫学习。而我们看看下面那个孩子,不正是《弟子规》讲的弟子吗?它不一定是指小孩子,任何对生活有迷惑的人,都是在下面的那个孩子。而我们看到学习这个符号当中,透露出最重要的讯息是什么?那双手非常重要,也就是要有师承,师承是最重要的。而我们从小到大对学习的领悟完全的颠倒,所以我们学得很痛苦。学习如果能够把东西一直拿掉的话,那我们的喜悦会从内心当中慢慢透露出来。

    这就是《大学》里面讲的,“明明德”的过程,把我们内心当中,把我们本性当中本来的智慧给它开显出来,那是把东西拿掉的过程,而不是加入的过程。所以读书本身的目的在哪里?我们教学的目的、读书的目的到底在哪里?我们从这个学字上面要有所领会。过去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我读的科系是科学方面的科系,大学方面我读的是植物系。讲这个其实我现在觉得非常的惭愧,为什么?因为你问我这是什么植物?在平地问我,我会跟你讲我是学高山植物的;到山上问我的时候,我会跟你讲我是学海滨植物的,因为我一个都不认识。为什么?因为当时的学习是为了用来应付考试。我们可以在二、三天的过程当中,背下一、二百种植物的名字,可是在考试卷填完之后,又可以花二、三天的时间统统把它忘掉,这就是我们学习的苦处。
我们刚刚看到戏剧的节选,在《医道》里面,看到许大夫在学习医术的过程当中,请问他是喜悦还是痛苦?他是无限的喜悦。为什么他有无限的喜悦?我们想想看,他跟着师父在一起,师父带他上山去采药,采药的过程当中,他只要采过一次,为这个病人煎一次药,他对那个植物怎么样?终身难忘。为什么?因为他学习的过程就是他在服务别人的过程,学习本身就是增加自己的能力来服务别人的过程,因此他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跟他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而这样子的一个生活,透过服务,让他对人生愈来愈明白、愈来愈觉悟。这样的学习是有喜悦的,这样的喜悦是终身受用,是别人所无法剥夺的,因为它是发自内心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