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督徒变成佛教徒的心路历程(6)

有这么多要检讨的,该怎么去选择呢?挑选你觉得最重要的、最有兴趣的部分去做,譬如说,你觉得身体健康最重要,你就学道家的层次就好了;如果你觉得子女的教育最重要,你可以放在子女的教育;或者你认为家庭才是最

有这么多要检讨的,该怎么去选择呢?挑选你觉得最重要的、最有兴趣的部分去做,譬如说,你觉得身体健康最重要,你就学道家的层次就好了;如果你觉得子女的教育最重要,你可以放在子女的教育;或者你认为家庭才是最重要的,或者事业才是最重要的,你就可以用家庭或事业为境来验心,所以每一个人选择的项目会不同。我不建议大家全部都选,我们只能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有兴趣的那一个项目来做,做了有成绩以后再去增加另外一个项目,慢慢的一点一点来。

这样子去做,也就解决了刚才那一个问题──好像生活与修行两头不能够全部照顾到。我们就是要把鱼与熊掌都顾到,所以我们除了要学会出世,也要学会入世,出世和入世要打成一片,要连成一体。这也是《六祖坛经》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法就在这个世间。

问:老师刚才讲的意思就有点像心跟境,我们应该用境去修心?

答:对了!对了!

【把主动权放在被知就是痛苦的来源】

问:假设我看到镜子里我的脸脏脏的,我应该是去擦脸而不是去擦镜子,但直觉也可能会觉得是不是镜子脏了,或是想到底是谁把我的脸弄脏了?老师刚刚讲的意思,到底是应该去对把我脸弄脏的那个人说:不要来弄我!还是说要告诉自己不要在意这个脸脏?我对这一部份不太清楚。

答:我就顺着你的这个问题来谈,譬如说你的脸脏了,假如是你的儿子把你的脸弄脏了,你是不是就会对儿子说不可以把妈妈的脸弄脏!可是这样子的想法全部都是境,因为你儿子也是被你认知的对象,他也是境,结果你是以境来修境,这不是我们要做的;我们要做的是以境来验我的心,这就要讲能知与被知,心是能知,境是被知。今天时间不够,只能把这个观念理清到此。

你刚开始时还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你说在大学时就觉得这个“我”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就是能知,被知就是被这个我所知的,譬如说你在这边,我是被你看到的,就是你的被知,而你就是能知;我讲的话你听得见,话就是被听的,也是被知的,那么谁在听?是能知在听,能知就是你嘛!如果大概了解能知,那么主动权是在能知,还是被知里?一定在能知这里对不对?被知这里有没有主动权?没有!被知是一个被你知道的对象,如果他里面没有能知的话,他会不会有主动权?不会!像我在这里被你知道了,也是你的被知,但是我这个被知有能知在里面,所以有主动权,你骂我,我会抗议;但是一本书,里面没有能知,所以打书,书不会叫;骂书,书也不会抗议。──因为书没有主动权。

就纯粹的能知和被知而言,主动权是在被知还是在能知?主动权一定是在能知,被知一点也没有主动权。那什么是能知?就是你啊!你有知的能力──那就是能知。怎么知道有没有能知?当然知道!怎么会不知道?不然我说话,你就听不见了,你听得见就证明你有能知,所以我们的能知就是我们的主人,而被知就不是,被知是附属的,主动权不在那里;能知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本明”,我们纯粹的主动权就在能知这里,被知是没有的,所有的物都属于被知,能知是心,心是能知,所以心才有主动权,能知不会是物。

不过这里有个大问题,我们人类犯了一个大错误,因为我们非常注重物质,举凡幸福与否、命运的好与坏、以及富有或贫穷等都看成和物质有密切关系,也就是都看成被知,以被知的物质来定义自己是不是幸福,而且把自己的心──自己的能知都忘掉了,是不是这样?全心全意所考虑的、所重视的都是被知的东西,能知这一个部分完全忘记了,好像没有它的存在。这样的状态会变成什么?会把自己的主动权忘记了,丧失主动权而跟着那些被动的、被知的、没有主动权的物体随波逐流,这就叫“流转生死”,所有的痛苦就这么生出来了。

问:刚才说我们用境来修心,老师说可以选择身体,也可以选择家庭、功名为境来修,那功名事业不也就是物化的东西吗?

答:这些全部都是境,家庭也是,这些都是被知的境,都是物化的。而这些被知的境,我们用它干什么?是用来检验自己的能知,你这样一检验的时候就找回能知了,当你不晓得要这样子检验的时候,是跟着那些东西跑,把自己的能知主动权放弃了,虽然你的主动权在这里,可是你忽视了它,这就是佛陀一直要告诉我们众生痛苦的来源就是这样。就是要拿这些被知的境来找回能知,你这样一找,主动权就回来了,你的主体性就出来了,很简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