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三集)(5)

我们再来看看邢昺的注解,「《正义》曰」,《正义》这部注解说,「夫为人子者,先能全身而后能行其道也。夫行道者,谓先能事亲而后能立其身。前言立身,末示其迹。其迹,始者在於内事其亲也;中者在於出事其主;忠


  我们再来看看邢昺的注解,「《正义》曰」,《正义》这部注解说,「夫为人子者,先能全身而后能行其道也。夫行道者,谓先能事亲而后能立其身。前言立身,末示其迹。其迹,始者在於内事其亲也;中者在於出事其主;忠孝皆备,扬名荣亲,是终於立身也」。《孝经正义》里面说到,做为人子,首先要能够全其身,而后才能行其道,这是讲到,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才能够立身行道。行道的人要先能事亲,先是孝顺父母、奉事双亲,才能够谈立其身。为什么?因为孝是德之本也,要立身立德首先得做个孝子,对父母都不孝,何来谈立身?何来谈立德?所以真正希望有志於治国、平天下的人,从哪里做起?从尽孝开始。所以「前言立身,末示其迹」,前面说到「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孝之终也」,这一句就明确的告诉我们修学的次第。修学的相是什么?有层次的,有始,始於事亲,所以其迹就是什么?就是表现在行事上你要知道有这个次第。「始者在於内事其亲也」,从家庭内部开始对父母尽孝。孝心养成以后,「中者在於出事其主」,这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这个主就是领导,古代是君为主,现在是民为主,所以出事其主就是为人民服务。他能够对父母全心全意的尽孝,自然对人民也能全心全意的服务,这是一个心,忠和孝它不是两个心。所以一个有了另外一个自然有,它是一体的两面,同一个心,一个是对父母,一个是对国家人民,忠孝两全,皆备就是两全,才能做到扬名荣亲,这叫终於立身。

  我们看到有一位叫孔繁森的党员,他受国家的委任到XZang去支援藏族人民的这些经济建设,XZang的生活条件很苦,而且地处高原,孔繁森他以前住的是平原,是山东人,到了高原也不容易适应。而且生活条件很差,他在XZang一个地方做地委书记,可是他全心全意的来为藏民服务。孔繁森对他自己的母亲就很孝顺,可是当国家委以他这个任务之后,他的老母亲就劝他,家里有媳妇看我,你就安心的到藏族自治区去援藏,支援XZang建设,听党的话。所以孔繁森就含泪辞别母亲,到XZang跟藏民们一起生活。最关心的是老人,看到一些养老院里面条件很差,冬天冷,老人家的脚,由於鞋子破了,都冻得红红的。孔繁森看了之后眼泪都要流出来,就立即把自己的胸口衣服解开,把老人家的两只脚藏到怀里去温暖老人家的双脚,在场的人看了都很感动。在医院里面孔繁森他也兼做医生,看到有一位老人家因为得了咳嗽的病,痰在喉咙里咳不出来。冬天通常都有这些咳嗽病,痰咳不出来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就憋住。所以孔繁森当机立断,把听诊器的胶管拆下来,一头伸到老人家的喉咙里面,一头放在自己嘴里,把老人家喉咙里的那口痰吸出来,解救了老人的生命危险。看到有一位老太太在牧羊,因为穿得很单薄,冻得哆哆嗦嗦,结果孔繁森立即把自己的棉衣解下来披到老人家身上。他的工作真是废寝忘餐,忘我的工作,到最后因为劳累过度而殉职。他走之前留下一句话说:「一个共产党员最高的境界就是爱人民」。

  《弟子规》所讲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就是圣人追求的仁的境界,孔子一生就是追求仁道。孔繁森给我们显示出忠孝两全的模范、榜样,所以中央表彰他,用他的事迹来教导全体的党员。我们现在希望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就要效法像孔繁森那样,以孝心对待百姓、对待所有的人。一个领导以身作则,必定是感化所有的下属、感化百姓。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用对自己父母的那颗孝心对待所有的长辈,用关怀自己儿女的爱心关怀所有的幼辈、晚辈,社会就和谐,天下就太平,天下可运於掌,和谐社会可运於掌,易如反掌,不难!这就是古代圣贤君王追求的以孝治天下的境界。所以一个人从事亲开始,到事君、到立身,三个层次,这也是本经的宗要。我们第一讲讲到《孝经》的概要,五重玄义,明宗,宗就是修学的方法,修学方法就是这三个层次。

  就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言,以孝治天下效果最佳;就个人而言,以孝治身也得到莫大的利益,什么利益?我们可以说,能得到不老、不病、不死这个利益。你听到,什么?人还可以不老不病不死,好像听得很玄乎。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近来我们看到一个表彰报导,一位老人家叫白芳礼,他从七十四岁那年开始就靠蹬三轮车挣一点钱,自己生活非常的清苦,把钱都积攒下来,挣了总共三十五万元人民币,捐给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三百多名贫困学生,而这位老人,人们惊讶的看到,他的生活清苦得已经接近於乞丐,而当他九十三岁的时候离开人世,他的私人财产就是个零。在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八年之间这位老人资助了红光中学的两百多名藏族学生,月月都给他们生活补助,一直帮助他们到高中毕业。有一年他为南开大学贫困学生捐款,当时学校特别派车去接他,可是老人家说不用,我不习惯於坐小轿车,我是只会蹬三轮车。所以他蹬著三轮车到了学校,告诉领导说,这可以省一点汽油钱,多给一个孩子买一本书。所以在这个捐款的仪式上,当老师把这个事情一讲,台下都一片哭声。这些贫困学生上台接过老人家捐助的款项双手都在发抖。这个老人他说,我过的是很苦,挣来的每一块钱都不容易,可是我心里是舒畅的,看到大学生们能从我做的这一点小事上唤起一份报国心,我高兴!这位老人一天蹬三轮车也就能挣上二、三十块钱,可是他能够每天供养十来个孩子的饭钱。他自己住的地方非常的简陋,有一次他为了在车站那里去拉客,索性就在车站里搭了一个三平方米的小铁皮的棚子,就住在里面,夏天温度高达四十摄氏度,冬天杯子里的水都结成了冰坨子,而这位老人就在这个小棚子里面整整住了五年。每天蹬车挣一点钱,一毛、一块就这么样挣下来,把它放到一个饭盒里面,等到存满五百块钱的时候,老人家就把这个饭盒揣在身上,蹬著三轮车冒著风雨去中学、去大学里送。等到他到了九十三岁这一年,当他把最后一个饭盒的五百块钱送给来看望的学校的老师,就对老师们说:「我现在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当场全部都哭起来。后来这位老人就这样与世长辞,可是我们看他的晚年,他从来没有衰老过,也没有时间生病,不老、不病,就以这一颗纯孝的、挚爱的心,关怀著这些孩子们。自己生活得再苦,工作得再累,但是他都干,为了什么?为了启发孩子们的报国心。

  所以他有没有死?他没有死,他留给世间的是一分永恒的爱、永恒的孝心,这是所谓不老、不病、不死。我们真正行孝,自然就能得到这些好处。像这位老人,为什么他能够不老不病?七、八十岁,八、九十岁,依然能够蹬三轮车去载客,因为他心里面只存著这颗爱心。孝心的根本就是爱心,当一个人有这分爱心,他的全身血液血气流通,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组合起来的身体能够正常运转,所以他能够不病,他能够不衰老,而且他能够精神不死。人到底能不能够达到不死?是可以达到的。如果是人能够不死这是多好。过去秦始皇到处去找一个不死的药。如果人大富大贵,但是他没办法不死,你看这是多悲哀。要知道,财富再多,官位再高,也免不了一死,如果能够回头去寻找不老、不病、不死的方法,这个人就能得到解脱。我们知道人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道是不生不灭的,它是不死的。当一个人行孝的话,这就与道相应,就能够把本性开发出来。我们这个身体五行结合的,金木水火土组合的身体,它有老、病、死,可是我们的灵性、我们的本性是不生不死的。所以当一个人用孝道把本性开发以后,他生死问题都解决了,他可以得到不死。舜王他就是通过行孝达到不死的境界,他的生死问题都了了,都解决了。为什么?你看舜王能够在他父母这样对他恶劣虐待的情况下,甚至要迫害他,三番几次要把他置之於死地,而他心里没有丝毫的抱怨,没有丝毫瞋恨,说明他已经超越了我相、人相。佛家讲的,生死怎么来的?因为有我相、人相的执著,有我相、人相的话,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受不了。只有把我相、人相放下了,他才能够在这个境界里面如如不动,不受它影响,依然保持纯孝之心,就是爱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