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章第一】 我们还是依照唐玄宗的《御注》和邢昺的《正义疏》,《正义》这个注解里面把章题一个字一个字的开解,『开宗明义章第一』,「开」就是张的意思,就是你要彰显。「宗」是什么?宗是本,本就是根本。根本是什么?根本实际上就是道,佛家讲的自性,要把这个自性开张出来、彰显出来,用什么?用孝。所以孝道是开解、开显自性宝藏的钥匙,因此称为性德。「明」就是显,明显,「义」就是义理,把这个自性的义理,所谓道理,把它明显化。「章」这个字也就是明的意思,就是分开每一段来使到义理很明显,这叫章。这部经第一章就是开门见山为我们把根本的义理开显出来。所谓行孝,后头接著这五孝,「天子章」,讲天子之孝,诸侯、卿大夫、士人、庶民,这五种人行孝,它都在「开宗明义章」中显现出来,所以称为开宗明义。「第一」,我们知道这是按照章的数目字来排列,这是第一章,因为这一章是总说,把孝的道理说出来,后面的各章都是注解第一章的,所以第一章是整部经的主旨之所在。我们来看看,在这里邢昺的注解里头有讲到,提了一下整部经的层次、结构和大意,我们有必要在没有学习正式经文之前,也把这个大意了解一下,对整部经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开宗明义章」之后就是「天子章第二」,我们来看疏文里面讲到,「言天子、庶人虽列贵贱,而立身行道,无限高卑。故次首章先陈天子,等差其贵贱以至庶人」。这段话就是说明「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人章」、「庶人章」,这五章它是列一个贵贱,按照次第,虽然有次第、有贵贱不同,可是在行孝方面,立身行道方面没有限制高卑,尊卑,地位不同,统统需要行孝。所以五孝,五章分别列出五种阶级的人如何行孝,我们从这五种当中就能够推演,实际上是社会各个阶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需要行孝,不分贵贱贫富的。下文说「次及『三才』、『孝治』、『圣治』三章,并叙德教之所由生也」,「三才章」是第七章,「孝治章」和「圣治章」是第八、第九章,这三章是讲德教之所由生,就是圣贤的德教从哪里出生的?从孝出生,这是叙述这个含义的。 底下第十章「纪孝行章」是叙述「孝子事亲为先」,这是如何事亲的,这是我们讲的行孝的第一个层次事亲,再有事君和立身。「与五刑相因」,「五刑章」跟它相搭配。这是讲到「夫孝始於事亲也」,这是第一个层次。所以这两章是讲到第一层。底下「『广要道章』、『广扬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扬名於后世也」,你看看这两章是专门注解「开宗明义章第一」里头说的「先王有至德要道」,这是「广要道章」。还有「广至德章」,也是属於注解「至德要道」的。「广扬名章」是讲到扬名於后世,立身,如何立身的。下文说「扬名之上,因谏争之臣,从谏之君,必有应感」,讲完「广扬名章」以后就讲「谏争章」,「谏争章」这是说君臣之间、父子之间都有一个道理,如果不符合道理,是可以进行劝谏,这是「谏争章」。必有应感,这是「感应章」,感应是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最后乃至天、地、人之间,都有感应的。「三章相次,不离於扬名」,所以讲到「广要道章」、「广治德章」和「谏争章」,三章合在一起,实际上都是教我们如何行大孝,立身扬名的,还有「感应章」,这统统都是为了说明立身之道的道理。「事君章」,这是讲的「中於事君也」,这就是说明孝的第二个层次。 所以讲完如何事亲、如何立身和如何事君以后,最后末后是「丧亲章,继於诸章之末,言孝子事亲之道纪也」,这个纪就是到了极限。因为儒家讲人道只讲从生到死,它没有讲到生之前,也没有讲到死之后。所以它这里讲到「孝子之事亲终矣」,终就是终了,到了极限,这是父母去世以后,我们能够继续的祭祀,这已经是尽孝。这是讲到各章的大意。我们再接下来会逐章逐章的详细的学习。我们来继续看「开宗明义章第一」,请看正文: 【仲尼居。曾子侍。】 这是第一句。在唐玄宗的《御注》里面他是讲到,『仲尼』,这是孔子的字号,就是讲孔子,『居』是闲居,闲坐著。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孔老夫子有一天正在闲坐著。『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在旁边侍坐,『侍』就是侍坐。因为这个「侍」是学生在老师旁边服侍老师,有的时候是站著,有的时候是坐著,所以侍立、侍坐都可以。在这里,因为后面讲到曾参避席,就是从自己座位上起来,那我们可以推测到,当时曾子是陪著夫子在坐著。我们来看邢昺的《正义》,他有一段文字解得很好,「正义曰: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自摽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这是讲到孔老夫子为什么要注解,就是写这部《孝经》。这里再次说明是孔子亲手所著的,因此它的地位完全是跟六经相同的,统统出自圣人之手。所以这里说,孔老夫子以六经设教,这就是儒家的学问。六经虽然它的名题不同,因为根据你所学的科目定名,譬如说礼、乐、书、数,这些不同的名字,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六经、六艺统统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证道的,证道就是所谓的回归本性本善,回归人之初,人的本来面目。孝是最好的帮助我们回归本性本善的方法,所以叫道由孝生,孝是德之本。我们昨天有谈到德是道的相,而孝是德之本,所以从孝入手来成就道德这是最方便。但是如果我们对孝的道理并不明了,「孝纲未举」,这时候夫子,这圣人,就要为我们立教。所以「欲开明其道」,为我们阐述说明这里面的道理。「垂之来裔」,让后人,我们这些后学,都能够了解。 因为曾参是以孝子之名著称,我们知道这位曾参他是从小跟他母亲在一起相依为命,家里也很穷,曾子对於他的母亲还有父亲都是非常的孝敬,真是纯孝。有一天他上山去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道如何接待,就慌了神,想到怎么样把曾参赶快唤回来,於是就咬自己的手指,这一咬手指,我们知道十指连心,心就痛,结果谁的心痛?山上的曾参他心就觉得痛,他就知道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就赶紧从山上跑回家来,来看母亲出了什么事,才知道原来是客人来了。他母亲说我不知道怎么样把你从山上唤回来,所以就咬自己的手指。你看看曾参他的这种纯孝到了极处,跟他母亲有这种感应,这种感应比现在手机方便太多,手机还要有电磁讯号,上了山,深山里面你那个电磁讯号都不灵光了,而且还有辐射,有副作用。古人你看完全是用真诚之心来感应,这是纯孝的感应。曾子他是大孝子,因此孔老夫子要讲《孝经》当然要对他来讲。所以这是假借曾子做为对象,用问答的方式来陈说孝道。他自己讲自己的字号,所以是「仲尼居」,夫子自己写文章写「仲尼居」。写曾参,参是他的名字,对他尊重,就用子。所以老师对学生也是很尊重的,他用曾子,不用曾参,所以用「曾子侍」。我们看到,曾子他是夫子的传人,学识也非常的渊博,他每天都用反省的功夫,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跟人家一起共事有没有忠诚?跟朋友在一起交往有没有讲信用?老师传下来的有没有真正去落实?习就是落实,吾日三省,最后成就圣贤。所以后人把他尊为宗圣,所以他也是夫子的传人,尤其是在孝道方面。所以你看看夫子为什么要对曾子讲《孝经》?他自己做到,虽然他行孝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对理还并不是很明了,或者是明了得并不圆满,所以夫子跟他讲《孝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