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药师法门的特性就不太相同,相当程度的体现在此第十二大愿中。药师佛的愿力大多不限于净土众生,而是十方一切有情,这也是药师佛度化众生,善巧方便、应机广大之处,也是药师佛本愿功德特殊的地方。有人或许会问,这个愿力应该是指往生琉璃净土中的众生的受用,但经文说琉璃净土与极乐净土是等无差别的安乐净土世界;所以照理说,是不会有这些需要愿力救度的苦痛与缺憾;况且经文并无明指这些愿力是在生净土后的实现。所以药师佛的这十二大愿可以说多是针对一切众生,也就是不限于必须往生琉璃净土才能得到这些愿力的摄受。 药师佛的慈悲愿力甚至触及众生食衣住行等民生问题,而其特胜之处就在于将念佛的忆念自然的融入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说你因为念药师佛而得到“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时,那么该人在受用这些欲乐的时候,心中也会忆念到这是药师佛的恩赐,这样不就是忆念佛恩了?在世间福乐的追求中,也持续的忆念药师佛,这岂不是药师佛度化众生善巧方便之处?所以药师佛并不会限制你去聆听美妙的音乐,或穿著华丽衣服,也不反对你拥有使用各种珍宝,花鬘、香水等物质。总之,药师佛就是要给信仰专念其本愿功德名号的人,一切的安乐富裕。 所以若药师行者,在得到华丽的衣服时,心里必然会感恩药师佛大愿的摄持,而发出感恩药师佛的念头。在得到珍宝时,也必会感恩药师佛;在得到一束瑰丽的花朵装饰时,也会想着这是药师佛的大愿恩赐;在涂抹或供养香水时,也会想到这是药师佛的大愿恩德;若在聆听美妙的音乐时,也会想到这是药师佛大愿的恩赐。种种世间欲乐中,都不离对药师佛的感念谢忱,因而使得自己忆念佛恩不断。这也是另一种忆念佛的方式,诚为药师佛度化众生的特胜之处。 这也是药师佛与阿弥陀佛度化众生其着眼点不同的地方。阿弥陀佛倾向于建立一个清净完美的世界,让众生往生该处修行并得到身心安乐。而药师佛则是希望在当下就能得到相对条件的安乐,而在世间乐的满足中,也是依然不离忆念药师佛的悲愿大恩。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玉琳国师或说药师法门是“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的原因了;就是在得到世间福报的当下,忆念佛还是不断的,这好比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善用“种种奇妙杂色之鸟”、“诸宝行树,及宝罗网”等净土中的珍宝,出微妙乐音来提醒众生念佛、念法、念僧。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变化而成的教学辅具。 而药师佛也是有一样的善巧方便,但不同的是,他是用众生喜好的五欲六尘,来提醒众生念佛法僧,这些世间福乐,也可说是药师佛大愿加持变化所做,如同阿弥陀佛净土的种种庄严也是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变化所做一样。真可谓善巧方便之广大愿。所以对药师佛利益众生的不可思议方便勿起邪见,因为经典早说过这是“诸佛甚深所行,难可信解”。 (二)老病死等人生问题的关怀 人生在世最终要面对课题就是会逐渐老去,身体会有各种违和病症或者疑难杂症,不管年纪大小不免还是要死亡的议题。关于死亡的问题,每个人应该都正视并且做好准备,以免无常到来时措手不及。其实佛教讲的就是要解决我们的生死烦恼问题,所以佛教并不是一般以为的迷信。因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1.生命缺陷的补救 在药师法门中,药师佛是以“药师”立名,可以看出特别突显他的本愿就是要疗愈众生身体上的病苦,还有轮回流转的苦。这才堪称为药师佛。愿文讲:“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这两个愿可以说是药师佛非常突出的特色!在在处处显示了药师佛的悲心,为了带给众生最圆满的福报,而发的大愿;这种不忍众生受这些痛苦的愿心,也是过来人才能深切体会的。阿弥陀佛为了发大愿进入禅定观察五劫,才建构了极乐世界的蓝图。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