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男女情欲的看法(3)

有情欲的业因才有人类的存在,若人皆断除淫欲的行为,人类很快会由世界消失,强行要学佛的人断淫欲行为似乎也不合理。对一个居士不能断淫欲行为,又想能学佛了生死是否有可能?是否有这种方便法门存在?答案在小乘

  有情欲的业因才有人类的存在,若人皆断除淫欲的行为,人类很快会由世界消失,强行要学佛的人断淫欲行为似乎也不合理。对一个居士不能断淫欲行为,又想能学佛了生死是否有可能?是否有这种方便法门存在?答案在小乘是没有,在菩萨乘是有,而在密乘(金刚乘)更不是问题。著名的维摩诘经上说:“不断淫怒痴,而不与俱”。意思是淫怒痴之心亦源于自性,故不可断,但可以“转”。淫怒痴可以面对,但不要执着起贪爱之心。维摩诘居士的“不执着”观念对居士学佛者最为重要。要能面对世间各种善恶麈境不起执着,而不是断绝麈境、逃避而去面对。居士学佛者都要好好研读维摩诘经,并以他为修行、做人行事之榜样。维摩诘居士是个大菩萨,在释尊时化生在毗耶离(城市名)大城中,“虽为白衣,奉行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轧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名世典常乐佛法。”这些话是说维摩诘现居士身在世间,也有妻子眷属,也做一般人之事,如看各种书(包括外道书籍)、戴装饰品等,但他内心不贪着这些事,最重要的是他一有机会就到处渡生。他说虽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不是说他吃东西时还在做禅定,只是说他不贪着饮食之美味,而经常乐在禅悦之中。居士不像出家众面对较单纯的环境,居士一般有父母、妻子、儿女,要赚钱要做事,要面对长官、同事及各种复杂之人际问题,每天几乎都不离淫怒痴的各种境界。例如有些人为了全家的生计问题,不能不与他人上酒家应酬,去面对女色的诱惑。这时能不能免除“污染”就看是否能心不执着了。当然,这种不染的工夫说起来只有“不着”两个字,但做起来可不容易,但常下工夫可以减少“污染”的程度。把“不着”的工夫用于爱欲就是要不贪着淫欲之乐,尤其是在“重要关头”之时,否则,必落三界。这必须有工夫能做到“以大慈心”成就自己的眷属而自己不着淫乐,这是对高层次的修行者而言。对一般学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淫戒,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则会成障碍。当然,若有要做佛事者,事前“清净”一段时间有时候有必要,详情不在此谈论。佛教的根本思想十二因缘讲得很清楚:无明后有行,行后有识,识后有名色,名色然后有六入,六入(六种器官)然后有触,触后有受,受后有爱,爱后有取,然后有占有之事,接着就要有生老悲忧苦的结果。男女的爱情开始是双方接“触”以后,是否“来电”则接“受”对方而有“爱”情发生,然后才会决定嫁娶(取)并占“有”对方,以后就会有“生”活上柴米油盐及养子女问题。这些是“触”以后就决定是否“受”的问题,是自己愿不愿意,而不是该不该有爱情婚姻的问题。若愿意则生老悲忧苦(当然也包括一些小乐之果)之果就必须甘愿承受,不态后悔。双方若已决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双方相互照顾互相鼓励,在此生结善缘,使双方感情生活和谐。爱情也是一种很大的力量,能使人精神愉快充满活力。以因果来看,婚姻很多是过去生某些前因所衍生的果报,此生既现,则有怨要化解,有恩要了结,不要在此生生命结束时尚有遗憾而延续到来生。我们既已学佛,就要用佛经的智慧,要观世间一切如梦幻,我们既要进入爱情婚姻的梦中,就要以慈悲心抱着成就家庭而牺牲自己之心,成就短暂之美梦,使在时空交会的短暂中能发出家的光辉,那也是难能可贵的。但也不要忘记时常提醒自己,世间毕竟无常,婚姻爱情之乐也是短暂无常,再甜蜜也有破灭之时(最多在肉身死亡之时)。当肉身败亡后,彼此就不相识,就是识中留有爱,但又如何?只是潜意识的幻影而已,来生要再相见要相识,毕竟机会很少。

  认为要真正能长久在一起,只有双方一起修习佛道,若双方皆能修成佛菩萨的“化身”,则永生永世彼此了知,那才是永远在一起。双方可以在无尽的明天共同出世间行菩萨道,这是永久的“爱侣”(并非一般的情爱),这才是究竟。也许认为很困难,但只要有恒心亦会有成功的一天。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