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佛教中观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哲学背景的联系,使现代科学增添了特殊的诠释境域,也把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向新的深度。 三、对话的意义及解读 我们注意到,有些参与佛教与科学对话的作者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证伪佛教的教义,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佛教教义的真理性。华人学者陈荣捷也说过:“佛教是否能在这个科学的时代存在?在这方面,佛教可说是比其他宗教来的幸运。通常,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会造成神学的危机,可是在佛教来说,这种发现却意味着‘证实’。” 对于这种见解,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佛教教义系统同其他宗教体系相比在解释世界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它在当代表现出很高的社会适应性和文化伸张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佛教的教义系统与科学理论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体系。科学的结论不是得自于对哪种宗教教条的推演,而最终要落实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这是我们理解佛教与科学对话这一主题的基本原则。 1、佛教与科学的对话主要在哲学层面上展开 佛教的教义体系可概括为“戒定慧”三学,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主要涉及其中的“定”、“慧”两部分。与“定”学(有关禅定的内容)部分的比较性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思路差异较大,因此,严格说来还只能属于一种“前范式”的研究。 佛教的“慧”学则是对于世界“实相”的思考与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佛教思想的哲学表述。量子理论从本质上说是自然科学自身不断发展的产物,但对它的哲学反思也与佛教的哲学思想相通。基于上述原因,量子理论所引发的佛教与科学的对话,主要是以“空性”与“量子”为中介在哲学层面展开的。 在佛教哲学思想中,存在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这已是世所公认的。 吕澂先生在《佛家辩证法》中指出,佛教的思想带有辩证的色彩,并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说明:一是分别说,反对片面、绝对的认识,而认为现象是随时变化的;二是中道说,看到现象的相对性,反对偏执一端的认识;三是缘起说,反对孤立地看问题,而认为现象是互相依持、增上(增进、助长)的。 同时,吕澂先生认为,中观学派所立的无自性的“空”并不破坏作为佛教根本思想的“缘起”观念。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发现,“特别是在公认的危机时期,科学家常常转向哲学分析,以作为解开他们领域中的谜的工具。”空性论与量子理论虽然分别属于宗教与科学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的认识方式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一致。 但是,它们之间的对话存在着一定的哲学基础:佛教空性论对于一切现象的独立存在和最终实存性的否定,与量子力学引发的对主客体关系、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存在着哲学上的相似性。 因此,量子力学理论与作为佛教哲学最高成果之一的佛教空性论展开对话,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性。当然,对话并没有消除佛教与现代物理学对“空性”概念理解上的差别,但它将量子力学置入一个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中,增添了对于量子力学的理解维度和诠释境域,是有其哲学意义的。 空性论与量子力学的对话还表现出东方传统思维形式在现代科学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在现代科学探索过程中,发现形式的抽象性、跳跃性、超常性已成为显著特征,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超逻辑认识方式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许多科学家对所谓的“东方智慧”感兴趣的原因。 现代科学的进展表明在理性的范畴中把握实在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困难,而这一困境在西方心物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下是难以摆脱的,因此,借鉴佛教等东方哲学思想实现观念上的突破也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对于西方科学家而言,佛教对于宇宙“实相”的哲学观念,对于他们超越传统思维模式的尝试具有独特的参照作用。 2.佛教作为一个信仰体系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存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它是整个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些科学家而言,信仰佛教,是对于一种文化传统的接受,佛教是作为信教科学家与自己民族、文化之间的一条精神的纽带和通道而发挥作用的。如果承认文化的连续性这一基本的事实,那么就可以认为,佛教文化圈内的科学家具有佛教信仰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此,在分析他们融通佛教与科学的做法时不能忽视其深刻的文化基础。 佛教的理性色彩和和平性质,是获得很多科学家赞赏的重要原因。杰出的宗教学家涂尔干(E.Durkheim)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到,佛教“是一种没有神的道德体系和一种没有自性的无神论”。当然,把佛教说成是一种无神论过于绝对,但是佛教在不承认一个造物主这方面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赞赏,这既包括佛教文化圈的科学家,也包括来自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的科学家。 佛教的这种特点使其在满足富于理性精神的科学家的“宇宙宗教感情”方面占有特殊的优势。正如陈明德所指出的:“就世间学而言,科学的求真,治学的爱智,宗教的虔诚,佛学都含摄无余。就出世间而言,佛学又超过了三者无法跨越的极限。”随着佛教的现代化转型的深化,其理性化特征会得到进一步彰显。可以认为,佛教作为一种独具理性特征的信仰体系在适应某些科学家的终极关怀方面还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科学家对于佛教的信仰,还与科学活动本身的特点有关。对于那些以科学事业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科学家,他们不但要从中得到发现自然奥秘的喜悦与惊奇,还希望从中获得对于生命意义的解答和终极关怀的满足,而后者单靠科学活动本身往往难以实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