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都先生后来他自己号“俞净意”,就是从清净自己的意业下手

蔡礼旭,俞净意

             蔡礼旭老师: 俞都先生后来他自己号“俞净意”,就是从清净自己的意业下手


    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昨天我们讲到经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这个「灶神」是鉴察一个家庭的所做善恶,然后在每个月最后一天,上天庭彙报。

    而在明朝有一位读书人,俞都,他曾经有一个机缘,灶王爷给他示现,启发了他的人生,改造命运的一个事例。昨天我们刚好讲到,俞淨意公,他人生很不顺利。虽然跟同学结文昌社也很多年的时间,看起来做了不少善事,邻里乡党也觉得他们是善人,但是四十多岁了,没有考上功名。而且他的儿女,儿子五个,死了四个,一个失踪了,女儿四个,最后只剩一个了。所以他连续好几年,都写疏文给灶神,希望他能上天彙报,他还是有做了很多善事,怎么会人生这么悲惨?

    刚好在除夕夜,他跟他的太太、女儿,真的是很凄凉,在屋子裡面。我们说的家徒四壁,这种窘况。结果就有人敲门,一开门,是一位算是头髮半苍的一个老人,穿着黑色的衣服,还绑了一个头巾,就进来了。然后对他讲,说,刚好听到你们家好像有很多的感叹、悲苦,特来安慰。那俞都先生就把他遇到的这些灾难,都跟这位先生讲了。

    结果讲完,接着这位先生,他自我介绍,他说他姓张,就说道了,「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这十六个字,是他最大的问题。这十六个字,说实在的,不只是俞都的问题,在修学的路上,假如我们没有真正善观自己的心,也很可能出现同样的情况。「意恶太重」,所谓贪瞋痴慢这些念头太多了。而且「专务虚名」,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其实内心跟自己的言行是不一致的。然后还求很好的果报,求不到就怨天尤人,所以整张纸写下来,都是埋怨。「渎陈上帝」,在这个埋怨的过程当中,其实也已经对天地鬼神不恭敬了,责怪他们:怎么我的际遇这么悲惨,怎么没赶快给我降福。

    当下,俞都先生听到这个张先生讲的,马上就说了,我这么多年来,都是奉行《文昌帝君阴骘文》,做了这么多的善事,怎么可以说都是虚名呢?

    从这裡我们就感觉得到:当别人在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能马上认错,这个也是不简单的修养。像《弟子规》讲的,「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一般人家指出我们的问题,可能我们会不经意的,就是会好像一种反射动作,首先就先辩解、解释。所以修行就是把最习惯的反应,比方辩解、比方找藉口、比方自私自利,这是很熟悉的,一下子就冒起来的态度,把它转成陌生。把本来念念为人着想的陌生的态度,或者反求诸己的态度,慢慢变得随时可以提得起来,这个就是修行的关键了,「生处令熟,熟处令生」。

    既然是一个过程,就不能太急于求成,想说很快的就要有成就了,那个念头就是急躁,就是贪求,反而欲速不达。所以能看到问题,才能改。师父常讲,「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应该是好事情啊。所以人家告诉我们,我们的问题了,我们一明白了,那那一天就是开悟了,就没有白过了。那也是别人成就我们的明理,找到自己的问题,也要感谢对方。

    但是假如对方讲得不对,我们都能不辩解,那才是功夫。人家误会我们,人家毁谤我们,我们都能够受得了,那才是修忍辱的功夫啊。禁不得一点误会,一点委屈,那心胸都不够宽大了。急于要解释,反而让人家以后觉得,不要跟他提了,他不会接受的。把善友相劝的机缘可能都会断送掉,就因为自己急于辩解,找藉口,这些善因缘就会断掉了。所以修道之人,有没有福气,看能不能接受劝谏。一个人听经,听的时候能觉得句句都是在讲我,我就是当机者,佛陀、圣贤就是讲给我听的,有这个态度,那句句都有大受用啊。

    而俞都的反应,马上就说,那我做那么多了,怎么会都是虚的呢?其实从这个反应来看,所做的善事,都留在心上了。留在心上,就是想要图好报了。所以行善,要不务名闻利养,要不图果报,要用清淨心、真诚心去行善才好。不然一有图果报,求得果报不如自己想要的,就生烦恼了。

    所以在行善的过程当中,真的是要清淨,真的是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有功」,就不会图报了;「但求无过」,就会非常谨慎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会观照这个事情做了,有没有流弊的问题。

    那俞都先生解释了,那这个张先生也就举例子跟他说明了。你说你奉行文昌帝君的教诲,比方惜纸,比方这个戒口过,戒女色,戒杀生。就一条一条分析给他听。你说惜字纸,看起来你们常常拿着纸去焚烧,表示对这些文章的恭敬。但是你跟朋友,还有你自己的学生(因为这俞都先生他贫困,有授课,收这些私塾学生),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还拿着纸,在擦桌子,在煳窗户,你看到他们在做这些事,从来没有去劝他们。反而是擦完以后,说,哎呀,不要让这些纸给人踩了,给人乱丢了,来,我拿去烧掉。然后在路上捡到纸了就拿去烧掉。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自己私底下都没有相劝这一些错误的行为。

    那我们想一想,面对自己的这些朋友,拿着字纸在擦桌子,为什么不劝?心裡有顾忌啊:我劝了之后他不高兴,这个关係就受影响了,我以后求他办什么事,也不方便了。顾及人情,就没有直心了。因为读书人之间,所谓同参道友,应该直心是道场,要「善相劝,德皆建」。当然劝的时候,态度要好,不然就变成情绪化了。劝的时候,要「善相劝」,要「怡吾色,柔吾声」去劝。所以人要无欲才能直心,才能正直,「无欲则刚」。假如要讨好谁了,这个时候心就有贪着,讲话不正直了,该讲的时候没讲,反而都讲一些客套话了。

    接着又提到,比方说,护生、放生,其实都是有人提倡了,然后你顺着去的。假如没有人提倡了,你从来没有一次是主动要去放生的,所以真正的慈悲心,没有从你的心裡发出来。其实也就是说,都做一些活动,让人家觉得,哇,这是乡裡的好人啊。还是务虚名了。而且还指出来,你们家的厨房常常都还有螃蟹、虾子这一类的,都还在煮,怎么会说你是尽力要去护生、不杀生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