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皈依?

【何谓三皈】 三皈依,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与「归」同义,是回头的意思;『依』即依靠。从何处回头?依靠什么?「佛、法、僧」是我们的依归,修行之标准。好比上学
【何谓三皈】
皈依,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与「归」同义,是回头的意思;『依』即依靠。从何处回头?依靠什么?「佛、法、僧」是我们的依归,修行之标准。好比上学,首须办理注册手续。我们进入佛门,希望正式接受佛陀教育;法师即代表三宝,将学佛的指导纲领传授给我们,称之为「三皈传授」。我们接受三皈,从今而后,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三大纲领来修学,即是真正的佛弟子,佛陀的学生。

三宝,是佛、法、僧。从内涵而言,有自性三宝;从形象上说,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觉、正、净,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众,则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自性三宝的形象代表。

发心学佛修行,行为之善恶、邪正必须有个标准。「三皈依」是最重要的标准,学人从初发心至成佛,均不应违背。
何谓「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非常之多,佛家将我们所有行为,归纳成三大类。第一、身体的造作,称之为「身业行为」;第二、言语,称为「口业行为」;第三、心思,也就是思想、见解,称为「意业行为」。身、口、意三类,即可包括我们一生无量无边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譬如身体做错事,言语说错话,心里念头不正,均属错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必须立刻修正,此为「修行」真正的定义。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以为只有在佛堂面前敲着木鱼念经、礼拜,才是修行;当然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可是修行真正的意义,在于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

【自性三宝】
《六祖坛经》云: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性佛宝
「佛」是智慧、觉悟之意。「皈依佛」即是从迷惑颠倒回头、回归,依靠自性觉;换而言之,「觉而不迷」即是皈依佛。
何谓「觉」?何谓「迷」?佛在经典里所显示的,如《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等各种身分。这些善知识,同样穿衣、吃饭、上班、工作、应酬,看来似乎与我们并无差别。实际上,确实大不相同。凡夫于生活、工作、应酬中,日日生烦恼;佛菩萨于生活、工作、应酬中,心地清净,日日生智慧;此即凡圣迥然不同之处。

正如惠能大师至黄梅参礼五祖时所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到这一句话,感触很深。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心中常生烦恼。觉者的智慧如何生起?凡夫的烦恼从何而来?佛于《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故知,烦恼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着;每一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着;待人接物还是有妄想、执着;在境缘中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瞋、痴、慢,烦恼永远不断。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着是轮回心,六道轮回由此造成。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应酬,造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即是「迷」,迷惑颠倒。

发心学佛,佛教我们从迷惑颠倒回归,依靠自性觉。「自性觉」是佛心、菩萨心、菩萨行,能超越世出世间。「佛心」是什么?轮回心反过来,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即是佛心。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生活是菩萨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萨行,日日应酬不断还是菩萨行。「觉、迷」的关键就在此地,「凡、圣」不同之处亦不离此;最重要者,即是转念头。

「真心离念」。「念」是妄想、妄念。真心是清净心,无有妄想、妄念。以清净心生活,生活清净;清净心工作,工作清净;清净心应酬,应酬清净,无一不清净。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则国土净。故知「回头」,从何处回头?从观念上回头。

也许有同学说,「如果不想,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我的工作需要思考。」没错,当我们工作时需要思考,则尽管思考;工作放下时,则不需再思考。若放下工作后再继续想,即是妄想。因此「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对本身工作范围之内的;工作范围之外,则不需再想它,与我不相干。如此,我们的工作能做得好,烦恼少、妄想少,则智慧增长。智慧增长,工作就会很顺利,会做得格外好,生活也会更愉快,故能增长智能。我们也应学习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能」。

现在我们做种种工作需要思考,这是习气。若真正修行,这种思考的时间会愈来愈短,思考的程度会愈来愈淡薄。功夫成熟,智慧现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均不需思考。目前我们的智慧未现前,虽离不开思考,但应缩小思考的范围,减轻思考的程度,让我们的智慧逐渐往外透露。如果想得太多、太远、太深,妄念障碍了智慧,真实智慧则完全无法向外透出。
  简而言之,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回头,依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是则名为「皈依佛」。

◎自性法宝
「法」是正确的思想、见解,所谓「正而不邪」。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靠自性正知正见,称为「皈依法」。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故知,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所有的想法、看法全属错误。所谓错误,即是与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不同,违背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因此,对初学者而言,一定要依靠经典;经典所说,均是诸佛菩萨的看法、想法,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我们依照经典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换句话说,佛在经上教我们怎样做,我们就老老实学着怎么做,这就对了。

由此可知,「皈依佛」是总纲领,是原理原则,「皈依法」则是从日常琐碎事相上,教我们如何修学,遵守佛陀教诲。
佛的经论很多,我们是不是每一部经都需学习?不需要。我们在经典里看到,一个人有困难、有迷惑,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颠倒的方法,告诉他离苦得乐的方法,以后记录下来即成为一部经。可见得他就是从一次的指导得利益,解决问题。一部经典即够,不需太多!这是决定正确。关键是,现在我们没有遇到佛,这么多经典,我们应依靠哪一部最好?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很困难的问题。

《大集经》云,「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佛为后来的学生所做的指示。特别是我们读了净宗经论以后,仔细思惟研究,确实有道理。因此在「法」里,我们皈依净宗经典,也就是在无量经典中,我们选择净宗「五经一论」。这六本的分量都不多,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决不可轻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