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简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般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殁,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401)。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
  自后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自佛教入传,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流通极广。罗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门,当为般若系的大乘经典,与龙树、提婆系之中观部论书的翻译。所译的经典,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此外,所译的《法华经》,肇启天台宗的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毘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的经论;《弥勒成佛经》促成了弥勒信仰的发达;《坐禅三昧经》的译出,带动了“菩萨禅”的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依之而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的重要资料。

  本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有名的佛教圣典,一般人只要提起《金刚经》就知道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刚经》。现在的佛教信徒大都以诵持《金刚经》来祈求消灾、增福、增寿,甚至有人往生,也诵《金刚经》作为度亡之用。唐朝僧侣剃度,必须通过朝廷考试,考试的主科就有《金刚经》。而当初五祖弘忍大师将禅宗法统传给六祖时,诵的也是《金刚经》。

  社会上一般人都很喜欢《金刚经》,因本经在学术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高僧大德或是一般社会大众,都以受持、研究《金刚经》为学佛必备的功课。《金刚经》之所以普及的原因,是由于它具有高深的哲理,流畅的文字,并可用来作为实践的法门。

  本经内容是藉由佛陀与弟子须菩提之间的问答,而阐述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全文一共有五千余字,梁昭明太子将其分成三十二分,其主旨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一、无相布施

  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属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限的。

如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做事、吃饭、穿衣,只要心存慈悲,处处可以帮助别人,造福大众。但是不可斤斤计较于人我,不可罣□布施多少于心上。

  只有无相布施才有无限的功德,才能与金刚般若契合。


   二、无我度生

  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发不起来。必发无我之大悲心,才能广度一切众生。如经中说:“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众生种类很多,数量无限,度众生不是只度一部份而已,应该要发广大心,度尽所有的众生。

  我们发心度众生,并不是众生没饭吃就给他饭吃,没有衣服穿就给他衣服穿。因为这种以物质的往来,以情感的交换,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度众生是要使人人皆能进入无余涅槃,使人人皆能达到了脱生死的境界。要度那么多的众生,且要度到无余涅槃的境地,如此度众生的发心,就须抱着无对待心,才是真度。

  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菩萨度众生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是真度。度众生要发广大心,要发无对待心,要发最上乘心,要发无颠倒心。只有在无我的精神之下,方可发大心来度众。如经文所云,无我度众生才能与般若相应,才能证入般若的空性。

  有一人问惟宽禅师:“道在何处?”

  师曰:“只在目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