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磨大师血脉论(卍续一一○?四○五上):“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宗密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四八?四○○中):“达摩受法天竺,躬至中华。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故知此为禅宗特有之宏旨,不外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佛心之意。[传心法要(黄檗)、显宗记(荷泽)]
正法眼藏 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元?方回《读张功父〈南湖集〉序》:“且如‘人生守定梅花死’,此句殊佳,何人辄用朱笔圈改,予窃谓朱笔之人未得所谓正法眼藏也。” 不立文字 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古来禅宗的主要特色。而“不立文字”则是此一特色的代表性语句之一。重点在强调禅宗“以心传心”的特质。亦即禅宗以为心法只能以心相传,故不须别立文字。《五灯会元》卷一、《禅宗正脉》卷一及《无门关》第六则云(大正48?293c):“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云(卍续110?870上):“达磨西来,唯传心法,故自云: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众生清净本觉,亦名佛性,或云灵觉。(中略)欲求佛道,须悟此心,故历代祖宗唯传此也。”因此,禅宗乃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不可思议,毕竟不可得。如《兴禅护国论》卷中云(大正80?11b):“所谓佛法者,无法可说,是名佛法。今谓禅者,即其相也。(中略)若人言佛、禅有文字言语者,实是谤佛谤法谤僧,是故祖师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禅门也。” 然而对于此“不立文字”之说,亦有谓其为不当者,如《祖庭事苑》卷五〈单传〉之条云(卍续113?132上):“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往往谓摒去文字,以默坐为禅,斯实吾门之哑羊。尔且万法纷然,何止文字不立者哉?(中略)岂拘执于一隅。故即文字而文字不可得。文字既尔,余法亦然。” 参考资料:《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碧岩录》第一则〈评唱〉;《南岳单传记》;《五灯会元》卷一;《释门正统》卷三;《圜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四;《缁门警训》卷七;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の研究》。 得鱼忘筌 筌,又作荃。指既钓得鱼,便忘其鱼具。比喻既已成功即忘其凭借;或已达成目的,即舍弃工具方法。庄子外物篇:“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故有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之比喻。其中“得意忘言”一语,意谓语言乃表达道理之工具,既已得其理意于心,则名言可忘绝;或表示不拘泥于文句以领纳体味其中真意。于道家、禅宗,皆认为最高深之道理绝非言语所可传示,故主张以心证道,离绝言诠。清?梁启超《外交失败之原因及今后国民之觉悟》:“故目的既达,得鱼忘筌,其手腕之峭紧敏捷又如此。” 头头是道 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原是禅语,指开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内外打面一片,乃至吃饭穿衣、挑水打柴、一举一动、开口闭口,无一事不与“妙道”冥合。所谓“头头是道,法法本圆成”(《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世间唯诗家与禅家相近,因此诗家亦用“头头是道”来形容通灵入妙的“化境”,亦称“禅趣”。宋?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学诗有“三节”功夫,“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又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