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经文所体现的内涵,与今日社会的现状似乎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不应取汝妻子之语”,更是与时代精神相背离。但兄弟间的不融洽,常因妯娌们的谗言、抱怨、离间而疏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也许直接血缘关系的兄弟少了,妯娌们也无法三五成群地闹分家了,更有甚者可能有兄无弟了,也就无所谓兄弟关系了。但是,家庭中兄弟的伦常仍将存在并向外延伸,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增一阿含经》中释尊对阿难说;“自今已后敕诸比丘,不得卿仆相向,大称尊,小称贤,相视当如兄弟。自今已后,不得称父母所作字。”[35]由此推之,兄弟即平等相待的朋友,虽无直接的血亲关系,有时却表现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万丈豪情。因此,广义的兄弟伦常,即是以社会为家庭,和平共处,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如果每个家庭皆能长幼有序,敦睦和谐,必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宁。 结 论 佛教家庭伦理的教说,建立于众生平等的教义和人与人互相尊重的道德观念上,释尊于《善生经》和《玉耶经》中作了全面的阐释。本着互爱、感恩、奉献的精神,家庭成员间合情、合理、合法的至善道德生活,是佛教家庭伦理观的根本内涵。人类的习俗、风尚、文化等,随着时空的演变与社会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于人性的道德规范却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释尊的圣教超越了二千五百多年时空,它不但经得起世间的考验,而且能够适应每一个时代。佛教之家庭伦理观,亦复如是,尤其在当今社会转型、世风日下的情况下,仍不失为家庭和乐稳定的良方,有利于人们积极向上,社会健康发展。
[1] 《巴利文大藏经》M.i.p.190。 [2]《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版,P337。 [3]《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P391。 [4]《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P710。 [5] 《春秋左传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2年6月版,P118。 [6]《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P251。 [7]《周易今注今释》,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4月版,P329。 [8]《大正藏》卷2,P25a。 [9]《大正藏》卷2,p352b。 [10]《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P251。 [11]《大正藏》卷1,P71c。 [12]《大正藏》卷1,P72a。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台北锦绣出版社,1993年2月版,P10。 [14]《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P76。 [15]《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版,P15。 [16]《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P1530。 [17]《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版,P303。 [18]《大正藏》卷2,P823a。 [19]《大正藏》卷2,P601a。 [20]《大正藏》卷14,P781c。 [21]《大正藏》卷14,P782b。 [22]《大正藏》卷14,P782c。 [23]《大正藏》卷2,P863a。 [24] 《社会学》,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P262。 [25] 《周易今注今释》〈易序卦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4月版,P435。 [26]《巴利文大藏经》A.ii.P.59。 [27]《大正藏》卷24,P1047b。 [28]《大正藏》卷2,P352b。 [29]《大正藏》卷2,P352b。 [30]《大正藏》卷2,P864a。 [31]《大正藏》卷2,P768c。 [32]《大正藏》卷24,p70c。 [33]《大正藏》卷22,P861a。 [34]《大正藏》卷24,p8b。 [35]《大正藏》卷2,p752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