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宝的介说(惟觉法师)(4)

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后,佛弟子因为见不到佛,便将佛陀的形象刻成佛像礼拜。一般人不了解拜佛的意义,便误以为拜佛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拜佛是非常有意义的行门;因为佛是众生的老师,众生以学习的心追念佛的慈悲

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后,佛弟子因为见不到佛,便将佛陀的形象刻成佛像礼拜。一般人不了解拜佛的意义,便误以为拜佛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拜佛是非常有意义的行门;因为佛是众生的老师,众生以学习的心追念佛的慈悲、智慧、功德,因此礼拜、供养。见到佛像,就想到要向佛学习,学习佛的慈悲、智慧,努力圆成佛道,这就是拜佛的真实意义。

拜佛若只是向佛菩萨求消灾延寿、保平安,虽然也能得佛菩萨的庇佑,但毕竟不如依着佛法学习,成就佛道来得究竟。俗云:「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依着佛法的道理努力修行,因而成就佛的智慧、神通,岂不是更圆满!譬如学生进大学念书,看到教授的知识、道德都很不错,心生景仰。但是,如果只是对着教授的相片心生崇拜,对自己的学业也无济于事;最好还是将教授所教的课程、知识都消化吸收,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如同教授一般,不仅学业成就了,也能教化他人。

所以,拜佛如果始终只是求佛菩萨保佑,就像是有依赖心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必须进一步忏悔业障,努力向佛菩萨学习,才是正确拜佛的知见,依此用功,人生便能愈走愈光明。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八)

于自由时报92.09.23(二)刊载

「住持三宝」是以受过具足戒的出家男众、出家女众为僧宝。出家男众称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

比丘有三种意义:一、乞士:乞即乞求之意,乞士就是「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二、破恶:恶,指烦恼;破恶,就是破除心中的烦恼,如见惑及思惑。三、怖魔:指发心出家,能令魔王心生恐怖。

出家为何能令魔王心生怖畏?因为有人发心出家、受戒,佛道就一天天的增长,魔道势力相对就一日日的消减,因此令魔王心生恐惧。所以,世间之人,若多修善法,天上人间就愈来愈光明,世人的福德也自然增长;反之,世人多造恶业,魔王势力则愈增盛,世人多遭灾厄之事。所以在末法时代,为何多生灾厄危难?皆由世人造恶多端,恶业炽盛,魔王恶势日增之故。

一切法皆是唯心所现,想让所处的世间变成净土,不须向外驰求,只要世间之人,都能修善法──持五戒、修十善,世间的秽土自能转为人间净土。


皈依三宝的介说(十九)

于自由时报92.09.25(四)刊载

「心净佛土净」,外在一切境界无有自性,虚妄不实,皆是这念心所现。这念心清净,六根就清净,六根清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即清净;乃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也就清净;六识清净,所见的国土就是清净。所以,唯有心清净,才是真正的净土;反之,心不清净,所见的国土也不清净。譬如白天修了善法,心中充满愉悦,就是一片光明,晚上睡觉就睡得安稳、香甜;倘若心中有烦恼,乃至做了恶事,内心充满不安,就是一片黑暗,甚至都会做恶梦。

每个人的心都有本具的光明,这不是一种譬喻,而是确确实实的真理。例如人有身光、智光。智光──智慧就是光明;身光──熏修善法,心定了,身上也会有很好的气色。譬如看相的人,判断一个人运势如何,就是看这个人的气色。因为气色是随善恶业所现,善恶业又随这念心而现。如善业现前,心念都是光明,身上就现出光明,气色佳,运势也很好,因为善的果报正现前;假使恶业现前,心念又一片黑暗,身上气色不好,脸上是一团秽气,运势自然也不佳。

所以,命相也有其根据与道理,然而与佛法毕竟不同,看相所看的是「果」;而佛法注重的是「因」。有因才有果,果报已经现前,逃避、不愿承担只是徒增烦恼痛苦,佛法告诉我们要积极从因中努力,如此才能改造命运,做生命的主人,而非一直从果报上去冀求。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

于自由时报92.09.27(六)刊载

功名、事业、学业,想要有所成就,要靠自己不断地努力,再加上具足善法、福德,因缘和合就能成功;有了福德再加上努力,这一生的前途一定无限光明。种善因得善果,因果相应,这是佛法所说不变的真理。

想要成功必须众缘和合,一个人如果没有福德,虽然自己很努力,可惜机运不好,今生想功成名就也不容易。例如世间有些企业的董事长,自己不一定很聪明,但总经理、秘书之类的部属,却都很有智慧。这就是由于身为董事长的人,过去生多修福德,所以能有许多助缘,帮助其成就事业。又或者过去有许多文学家,虽具才华,但一生却潦倒不堪,不受肯定重视,究其原因也是如此;过去如果只修慧而不修福,虽然颇有才华,却好似生不逢时,很难有所成就。所以,佛法教示大众要修福、修慧,福慧双修;既有智慧能明达一切,又有种种福德助缘,因缘和合这一生的功名利禄、事业、学业就能很顺利、很光明!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9.30(二)刊载

修福的方法,就是惜福、培福。惜就是爱惜,爱惜自己的福报,省吃俭用、不浪费。物资不仅要充分地运用,并且要爱护它,所谓「物尽其用」,如此就是惜福。惜福属于消极的一面,进一步必须积极地培福;在经济学而言,惜福、培福就是开源与节流。

在世间生存必须要具足「禄」与「寿」。「禄」指利禄,就是钱财、功名;「寿」,就是寿命。禄寿都有其因果定则,今世享有多少的禄寿,皆是取决于过去所种的因。例如过去生修善积福,今生得享寿七十岁,拥有一百万财富的果报。只要今生不糟蹋自己的福报,就一定能平安的活到七十岁;而且只要努力,很快就能赚得一百万。但是,若不知惜福,天天折损福报,可能就享用不到一百万,甚至影响寿命。例如吃饭时,吃不完的白饭,直接就倒进垃圾桶,这就是糟蹋福报。明白禄寿不离因果的道理,就不会任意糟蹋日常所需,如此就能保有今生的福报。

惜福节流之外,还要积极开源,修善培福。开源之法,就是将过去生修福所感得的福报,加以运用再修善法。如此过去种善因,今生得善果;今生又再种善因,则所得的就更倍于前。所谓因能感果,果中又种因,始终是因果循环,无穷无尽,不断在因中努力,修善积福,人生就愈来愈富贵,愈走愈光明。


皈依三宝的介说(二十二)

于自由时报92.10.02(四)刊载

「寿」,指寿命。今生应享年寿多少,皆是前世所种的因。今生能享寿七十岁,若不糟蹋自己的寿命,这一生就能享有七十岁的寿命。但是,如果造作短命、减寿的因,就会感短命的果报;例如杀生,杀业太重,会感得多病、短命的果报,寿命自然会减少。其次是妄想心太重,这当中又以淫欲心最为严重。一般人如果到处拈花惹草,纵情恣欲,很容易就会减短寿命。淫欲的因不仅会感短命的果报,同时深重的情执,也会让自己在生死苦海中轮转不休。想修长寿的福报,就必须断除杀业,远离淫欲,保持清净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