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净信境 ―― 是指三宝功德。 2. 现证境 ―― 是指无我真实义。 3. 希乐境 ―― 是指诸佛菩萨广大神力,此分为三:① 神通力、② 六波罗蜜多力、③ 俱生力。 4. 所取境 ―― 是指诸善行因及其所感招的可悦爱乐果。 5. 所舍境 ―― 是指诸恶行因及其所感招的不可悦爱苦果。 6. 所证境 ―― 是指无上大菩提,是究竟所应证得品。 7. 所修境 ―― 是指菩萨所学一切诸道,是能得无上大菩提的所有方便。 8. 闻思随行境 ―― 是指所知行境,这有两派说法,一派认为是无常等法,另一派则说是十二分教等教法。 或者,在生活中,也可以信解一切顺逆境界都是,经藏的教授、三宝的加持、上师的口诀、菩提心的启发、空性的外相、业果的真谛与众生的慈悲等,如是修习谛察法忍。 四、思维如何正行修忍之理: 既然修习忍辱度是属于菩萨稀有殊胜、不可或缺的菩萨行,则具足菩提心与空正见摄持而修是十分重要的(起码具足菩提心),因此当如《现观庄严论》等所说,宜由六种殊胜或一度摄六度的圆满意乐任持而行。 首先,是六种殊胜,即: 1. 依殊胜 ―― 即由愿、行菩提心随一摄持而修习忍辱。 2. 物殊胜 ―― 即总行一切,意指不但愿于现前嗔境修忍,也愿于一切嗔境修习,是具足法界观的修行之理。 3. 所为清净 ―― 是为了让一切众生皆得短暂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的利益而修忍。 4. 清净殊胜 ―― 即为了清净一切众生相续的二障垢染而修忍。 5. 善巧方便殊胜 ―― 即由通达能忍者、所忍者及忍辱法行皆无自性的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修。 6. 回向殊胜 ―― 即将此修习忍辱的功德、悉数回向自他众生皆能离苦得乐、圣教久住以及成就无上大菩提。 其次,是一度摄六度,即: 1. 忍辱的布施 ―― 是指不但自修忍辱,也劝令众生修习忍辱;或将修习忍辱的功德布施一切众生,特以怨敌为所缘至诚布施。 2. 忍辱的持戒 ―― 是指不混杂自利作意或我爱执的意乐,一心为利他而修忍。 3. 忍辱的忍辱 ―― 是指在修习三种忍辱随一时,也能堪忍身心疲劳、他人伤毁及诸不顺事,而心甘情愿。 4. 忍辱的精进 ―― 是指一心好乐趣入忍辱行,无畏困难,并且心生爱乐一切大乘妙法与胜行而修。 5. 忍辱的静虑 ―― 是指制心一处修忍,专注相应,并将功德回向无上菩提。 6. 忍辱的智慧 ―― 是指由证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修忍。 应具足如上所述清净意乐而正修习。 五、 结语: 三界法王宗大师说: [ 具忍力者最胜饰,摧惑妙善最极致,嗔蛇之敌金翅鸟,防御恶语坚甲胄,此义了知胜忍甲,繁多如理专精行,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 意思是,具足忍辱是最为殊胜的装饰,是断惑灭苦的胜法,是如似嗔蛇最感怖畏的天敌大鹏金翅鸟,也是有力防御有情噁心恶语中伤的坚固护身铠甲;菩萨既已了知如是胜妙的铠甲,便依着安立种种正因正理,为了满彼一切功德,而勤行精进修忍。因此,我常依上述而行持,凡是志求解脱者也应如是策励,善为修忍。 这样说来,所谓善学忍辱,显然并不是无义冥想,不是毫不作意,而是必须具足理由,思维所具足的理由而正修习才得坚固真实。应多思维上述忍辱的定义、嗔心过患、忍辱功德、忍辱的种类、理由以及修习之理,由此产生定解,如理对境而修。同时,虽然初修业者如我者,并无力立即相应具相殊胜的菩萨行,但诸登地以上圣者菩萨修忍之理当可作为所愿境,现前能修即取而修持,暂时不能行者,唯是净修意乐也是饶具意义的;此外,若于所教说的已有所违越,则应努力察觉,忏除而清净,守护忍辱之心。 最后,为了善为坚固修忍,恒常莫舍,应常发愿,或者心念口诵第四世班禅大师的祈愿文: [ 纵然三界有情尽无余,乖错谩駡伤损断命根,亦无错乱报以利益行,满忍辱波罗蜜求加持。] 当如是配合着净愿勤修精进,愿求相应。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忍辱度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忍辱度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珠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