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修行生活 > 忍辱 >

修习忍辱度(3)

2. 破除不喜欢怨家得乐 ,喜其衰败,分三: ① 这是十分颠倒的事,本来为了利乐诸有情发菩提心,也愿彼等成佛,现在见到怨敌自身获得富乐、利养、恭敬等,却反而起了嗔恚或忧恼,那么,当时的初发心根本是虚假的,

  2. 破除不喜欢怨家得乐 ,喜其衰败,分三:

  ① 这是十分颠倒的事,本来为了利乐诸有情发菩提心,也愿彼等成佛,现在见到怨敌自身获得富乐、利养、恭敬等,却反而起了嗔恚或忧恼,那么,当时的初发心根本是虚假的,没有真正落实。

  ② 如果当怨敌衰败时就心生窃喜,并以暴噁心愿见其失败 ―― 问题是,有用吗?事实上,自生噁心对怨敌而言丝毫无损,反增自苦;假如真能损害怨敌,也是两败俱伤,应思此种过患,力遮嗔心。

  ③ 若以为怨敌得到富足安乐就会障碍我及亲友的安乐,故对彼盛事一向不生喜悦,转而忧恼生嗔。―― 此当以观慧善加思择,不喜悦怨敌以及不喜悦怨敌得乐之心,其实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的无上障碍,犹如毒蛇;何况也不是自己不喜欢怨敌得到富足安乐,怨敌就会真的得不到富足安乐的。所以,不但不应对怨敌忧恼嗔恚,且应转向自己,生起往内摧坏嗔恚的真正怨敌之心。

  (二)、安受苦忍:

  是指为了闻思修正法等因缘,依食卧具等纵然穷蹇,或招致极所不欲的病苦缠身,种种逆缘现起时,也应受苦犹喜,心无法弱的一种忍辱心所,即称为安受苦忍。安受苦忍的相违品便是嗔恚与怯弱。

  那么,应该安立什么理由,修习安受苦忍呢?也分几点:

  1. 必须安受苦忍的理由,分三:

  ① 人道乐因少苦因多,若不闻思定解以苦为道,必不能引发安受苦忍,易生嗔恚,或于修道生怯弱而障碍修善。

  ② 诸苦,有由众生起,有由宿业起,有由已修善行起,若由宿业及现前因缘和合之力引起,而且该苦暂时也不能避免,那就必须安然忍受。若不安忍,旧苦又加新苦则更难堪忍;若能安忍则旧苦虽在,但新苦不生。

  ③ 安受现苦其实是助道因缘,而且比较起来,现苦之苦较不安忍的过患更显极微。

  2. 引发修忍的方便,分二:

  (1) 偶尔生苦时,破除完全执为不喜的想法,又分二:

  ① 苦已发生,如能对治,也就无须对彼苦忧恼生嗔;若不能对治,纵然于彼苦忧恼生嗔也无实益。

  ② 对自己不能太过骄爱,否则寒热风雨病缚捶打等微苦也会变得极难安忍。

  (2) 显示理应忍受诸苦的理由,又分三:

  ① 思维苦的功德,又分五:

  a. 无苦无出离,若无苦就不生出离心了,故苦有生起出离的功德。

  b. 受苦逼迫,就会摧伏高慢,故苦有遣除骄慢的功德。

  c. 受猛利大苦时,即知苦从不善生,既不爱乐苦果即须遮止恶因,故苦有羞耻作恶的功德。

  d. 受苦逼恼时就会希求安乐,既求乐果即须修习善因,故苦有欢喜修善的功德。

  a. 由自受苦推知,有情也同样在轮回中受苦,便能心生不忍欲求救拔,故苦有发悲湣心的功德。

  ② 思维能忍难行众苦的功德,又分二:

  a. 思维解脱等诸大功德 ―― 我久远劫来轮回生死迄今,

  为了求得微劣而无义的欲望之事,尚且甘愿无惧、受无量苦,现在我为了自利利他修诸善行,安受苦忍反而能够成就大利,则为什么害怕退怯呢?为什么不能忍受呢?当令心坚固广增,于苦无畏,欢喜安受。

  b. 思维遮止无量大苦所有功德 ―― 就像死刑犯得以选择截断手指替代死罪的极大欢喜一样,蒙受现世小苦即得换取脱离无边生死恶趣众苦,若能善加思维现前久远二苦的差别,则于难行之处必然能生心力,全无畏惧。

  ③ 思维从微小处渐修即成无难之理,又分二:

  a. 若能不断地串习,忍受小苦,于苦中安立乐想,则忍苦之力必须品能渐渐增长,乃至大苦或极大苦都能有力串习而忍。

  b. 此难行之行,并不是微薄心力所能成办,故应先培养意

  志力,使心力极其坚稳,则大苦也能成为生起勇气或心力的助伴,一如勇士作战见自身出血反能助生勇气;若未曾听闻法义,或虽听闻但只觉得自己不能行持而自轻蔑与退怯,则苦难微小,也能成为退道因缘,一如懦夫虽见他血也会自己惊倒退怯。

  13. 广释所应修习安受苦忍的依处 ―― 若如上述,必须安忍所生苦者,那么应当忍受由何处所生之苦呢?此分八处:

  (1) 依依止处 ―― 衣服、饮食、坐具、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等是能增长梵行的所依,当这些物具所得粗劣,他不恭敬时,仍应收下,不必忧恼,当忍受由此所生众苦。

  (2) 依世法处 ―― 即① 衰、② 毁、③ 讥、④ 苦、⑤坏法已坏、⑥ 尽法已尽、⑦ 老法已老、⑧ 病法已病、⑨ 死法已死等九种世法,由彼任其一种或由一切所生众苦,应认清事实,善加思择而忍受。

  (3) 依威仪处 ―― 当行住坐卧四威仪时,或在昼夜多时,必须从诸障碍法而净修其心,由此所生众苦悉当忍受。

  (4) 依摄法处 ―― 即① 供事三宝、② 供事尊长、③ 谘受诸法、④ 既谘受已为他广说、⑤ 大音赞诵、⑥ 独处空闲无倒思惟、⑦ 修习瑜伽作意,若止若观所摄,这称为七摄法,于此辛劳修习诸善所生众苦悉当忍受。

  (5) 依乞活处 ―― 即:

  ① 必须剃鬚髮等誓受毁形。

  ② 必须受持裁染坏色之衣。

  ③ 必须摄心安住,不能随便游方涉足等别行余法。

  ④ 必须舍离务农等事,依他存活。

  ⑤ 不应受用积蓄所得,必须尽形寿从他求法服等。

  ⑥ 为断染汙行,必须尽形寿遮止人间诸欲。

  ⑦ 为了舍离歌舞嬉戏等,舍离与诸亲友同龄欢娱等,必须尽形寿遮止人间嬉戏,以上称为七乞活,必须如是依律依法而行,由依此等所生众苦应当忍受。

  (6) 依勤劬处 ―― 勤修善品,劬劳因缘所生众苦,悉当忍受。

  (7) 依利有情处 ―― 是指利济有情十一事,由彼所生众苦悉当忍受。

  (8) 依现所作处 ―― 出家者,有营作衣钵等业;在家者,有无罪营农经商仕王等业,从此所生众苦悉当忍受。

  如是八处所生众苦,随何苦起,皆应别别精进,对治修忍,不令成为退转志求无上菩提的障碍,而应令自心意全无不喜而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又称思胜解忍):

  与证空性的心同俱相应的忍辱心所,名为谛察法忍,这是狭义的定义;于尊胜三宝等一切信愿处,由心髓深处精诚地深信爱乐,引发坚固信解,名为谛察法忍,这是广义的定义。谛察法忍的引发胜解之境,略有八种,也就是说,能如实了知此诸对境之后,应无所逆违地数数思维,生起忍许,这八种境是: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