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是否在身心之上有一个实我的存在?
如果没有,佛教中所谓的轮回,到底是什么东西,由过去世投胎到这一世?死后又是什么投胎到下一世呢?并且当业力累积成熟时,又是谁在尝受那个果报呢? 我们必须如此回答:在习惯或相对层次上,是有个“自我”,具有着本然的无明,因此经历了生生世世的轮回,累积了业力,也遭受到所谓的果报。在佛教传统中,我们在世俗层次上设定有一个“自我”,来当作过去世与未来世的一个基础,也就是因果和业力的基础。但是,这个经验的主角——自我,仅仅是在相对和习惯层面上设定的,
当我们进一步地分析,并且运用智慧,我们会发现在超越世俗的层面上,“自我”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错误的执著罢了,只不过是个无明妄念罢了。
在世俗层面上所指的“自我”, 由五蕴聚是合而成,它们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指的是色身,而其他四蕴指的是心识。(译注:五蕴的蕴,是聚集、累积的意思。“色”即物质、色身;“受”即感受;“想”即想法、念头;“行”即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行为;“识”即分别、判断。)
当我们生病时;我们把“身体”当成自我,
当我们某个部位疼痛时、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财富,或者很快乐时,会感觉“我是幸福的”,在此我们又将“感受”当成“自我”。 当我们有精神苦恼时,内心感到郁闷,此时我们将“内心意识”当成“自我”。 当我们做事情时,我们把行为当成“自我”。
当我们思考问题时,我们把思想当成“自我”。 而在超世俗的层面上,所谓的无我,是说合成自我的五蕴没有自性,而所谓自性指是一个事物本自具足的、不需要外緣的、不会改变的性质。自性有三个条件:(1)不依赖任何的因缘条件, (2)永恒性, (3) 单一不可分化。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何五蕴没有自性:
〈1〉色蕴 我们的身体是一大堆支分的聚合,它由三十二颗牙齿、二万一千根头发、三百六十块骨节。心脏、肺腑、肌肉、脂肪、皮肤(地)以及血液、涎液、胆汁、脓水(水)……再加上身热(火)、呼吸(风)等组成,每一支分都是零碎有分的法,是数以亿计的细胞的聚合,这与自性的独一不可分相反;
又支分也是无常法,刹那都在变异生灭,这与自性的恒常不变相反。当然,由众多支分的聚合也同样没有自性。
又此色身不论出生、安住,还是老死,都是受着因缘条件的限制,生是依因缘而生,住是依因缘而住,死是依因缘而死,离开了一定的因缘(条件)就不会有身的存在,所以此身为因缘所支配并没有主宰力,与自性不依赖任何的因缘条件相反。
〈2〉受蕴 就是多样且大量的各种觉受的聚集。简要地归纳为三种,就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 我们很容易了解,这三种觉受,有如云彩般刹那地变换着,任何觉受都不可能有自性。
〈3〉想蕴 就是所谓的想法与概念。这种种不同的想法、概念都会改变,都不可能有自性。 〈4〉行蕴 包括身体的新陈代谢以及身口意的所有活动和作用,这些都不可能有自性。
〈5〉识蕴 有六种形态的聚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很显然他们皆是刹那、刹那地幻生幻灭,由因缘而生,由因缘而灭,没有自性可言。
我们一直错误的以为心是延续不变的。过去的心和现在的心,昨天的心和今天的心,我们把它们混成一体,当成我们的心。
事实上,如果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式(前一刹那已经消失,未来还未到来,现在一刹那、一刹那的消失)来解析,会发现心并非延续不变。
如是观察可知,色、受、想、行、识五蕴皆无自性,众生由于迷乱,方把五蕴聚假立执著为实我。在还未确信五蕴非我之前,必须一次又一次的观察、分析和建立,我们是如何把身体或心识当成自我的。直到不需要用理性解析就可以确定的地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