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惦记家里的活计,她总是说:“我一个人能行,家里的活我一个人能干,你们学习要紧,只要你们学习好就行,不用帮我干活。” 看到家里经济紧张,三女儿要辍学回家干活,被她果断地拒绝了:“不行,你必须上学!我就是吃糠咽菜、借债也要供你们上学。” 1959年,大女儿成了南龙岗村的第一个大学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她的四女儿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成为南龙岗村的第二名女大学生。 “文革”使她的三个孩子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她却鼓励孩子们说,“干什么都是为国家干事。” 为了让儿女们安心工作,减轻儿女的负担,她又不辞辛劳养育孙辈。除了在她身边离他最近的以外,在新疆、宁夏的八个孙子、孙女、外孙女中有五个她都亲自带过,而且是在物资紧张,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买的时期,这些孩子们的吃喝穿戴,都由她一人操劳,她用自己那双灵巧的手大改小、小拼大,为她的又一代子孙做出了各式各样的衣服和鞋袜。 在她的巧妙设计、辛勤劳动下,十个儿女从未穿过破衣服和脏衣服。孙子、孙女、外孙女也都是衣帽整洁、干净利落。村里人谁见了都说:“看看人家,这么多的孩子,个个都穿得又整洁又干净,不露皮不露肉,浑身没有泥点”。 现代教育也承认,母亲是最重要的老师。三儿子当了多年民办教师,教学成绩很出色,但十几年前转正时遗憾地被淘汰了。他只需要到村里把年龄改小一岁,就符合条件,不少人这样做,当时很容易改。但他坚持不改:我不能干骗国家、骗群众的事。回家务农,他一点遗憾都没有:我娘从小就教育我们这样做。 家里的东西丢了,顾桂同也决不抱怨或者指骂,她总是淡淡地说,也许人家正缺,给他用吧。就过去了。 丈夫郝进书曾在村里当干部,文革中受了冲击,挨批斗很厉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有人嫉妒他家的孩子有出息。 如今,那个整人最狠的人仍健在,儿孙不孝,晚景凄凉,顾桂同一直接济帮助他,别人问她为何没有仇恨?她说,那是运动,是国家的事。 尽管过去她家也很清苦,但她总在往外给,所以老人一生是个真正的富人。 周围不少人家用的菜筐、锅盖高粱秸排子都是她缀好送去的。 解放前,村里有一户叫付庆海的乡亲,日子穷的实在没法过,外出逃荒。临行到她家告别,她毫不犹豫地把刚蒸好的一锅玉米面饼子全给了他们当干粮,又把自己留作冬天当粮食的红薯送给了他们半麻袋,一家人含泪离开了。几年后,付庆海一家重返家园,第一件事就是先来看望这位在最困难的时候伸手帮助过他的好乡亲。 1963年村里发大水,村里有的人家房倒屋塌,柴火潮湿,吃不成饭,由于她们家地势高,房子没事,一些乡亲们都到她家吃住,直到大水下去才走。 1947年,婆家三嫂子去世,留下四个孩子,小的只有8岁,她就把这四个没娘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自己的孩子们穿着旧衣服,但过年还是要挤出布给这四个孩子添件新衣。 顾桂同丈夫的姑姑一直带着儿子女儿住在她家,她从未嫌弃过,并把他们当家里人一样看待,吃饭穿衣也都由她一人承担。 后来她的表妹(她丈夫姑姑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女儿后就去世了,从此表妹的女儿也就住在了她们家,顾桂同照顾她一直到结婚。 顾桂同会用家传的扎针、拔火罐给人疗病,大人小孩们有了头疼脑热,常去找她。不管她正在干什么,都要放下手里的活,如果是正在吃饭,她就放下饭碗,给来人治疗。有的小孩咳嗽,脖子里不好拔火罐,她就用嘴一口一口地嘬,从不嫌脏。 每听说村里孤寡老人谁有了病,就主动给他们送包子、馒头、稀饭等吃的东西,一天甚至几次去看望,常把孩子们孝敬她的东西给他们分享。 一个孤寡老人感动地说:“你做了一辈的好事,好人好报,你一定能活到一百岁。” “现在不是赶上好时候了吗。我们都能活到一百岁!”顾桂同笑着说。 没有人我、没有嗔恚、没有烦恼,有的只是一颗宁静、平和、清净、慈悲的心,听着这家长里短的故事,在下感动,这个老人是一位菩萨啊! 老人已92岁,现在宁静地与两个儿子生活在乡下,几个在城市的儿女都争着要她去同住,被老人拒绝:“你们都在为国家做事,工作忙,我不能给你们添麻烦。” 她常对儿孙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国家的人,你们要为国家好好干事。” 儿孙们自豪地说,我们一家不论为官为民的,没有违法乱纪的,孩子们连会骂人的都没有。老人一辈子没有骂过人,没和人红过脸,连儿女们也没骂过,更没有打过一下,她总是教育我们,在外面要规矩,要吃亏让人,不和人家吵嘴打架。 更有一个巧合,儿孙辈中都有当过兵的,都是给国家领导人当卫士,真是巧合,儿孙们说是偶然,但其中的一个原因肯定是,这家里出来的人让人放心。 与小儿子住在一起,仍闲不住,她自己洗衣服、拆洗棉衣、缝补棉被。尽管儿子、儿媳妇一再叮嘱不要她做,可她总是趁着他们到地里干活儿的时候自己就把一切都做好了。看到儿媳妇做家务,她也总要伸出手来帮一把。 房前屋后种满瓜果,结了就分送给四邻或者来看他的儿女。把捡回的菜叶晒干,做成糠,送人喂猪。 古语说“仁者寿”,老人现在身体健康,思路清晰,只是耳朵有点背,小儿子笑:俺娘三年前还能上房,看看俺三哥家漏不漏雨。 老人是全家的福星,众多的儿孙,个个本分做人,家庭和睦,事业有成,每年回来报告最多的好消息,是各自获得的各种先进表彰、荣誉,在儿孙们看来,其中自有一份功劳属于老人。所谓“积善之家有余庆”,老人传给大家的品德,是世代相继的财富与福分。 县里海选“十大慈母”,老人高票当选,成了全县老百姓心中的“明星”,成了教育为人父母者的楷模。 在下近日与朋友去采访她老人家,老人依旧平静地接人待物,清澈的目光中将一份安详、善良静静地播撒。 临别,我对她三儿子说,让老人家念“阿弥陀佛”吧! 三儿子听了,附在老人家耳边“娘,你念阿弥陀佛!”老人笑着点头。 大家都欢喜地想,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老人不去,谁人能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