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的一切不快之事都是罪业所致

忏悔 我们相续中,先前未生的证德不能新生,已生的证德不久即退失,这归咎于我们的罪障在作怪。不仅如此,我们现、后世中遇到的一切不快之事都是罪业所致,要想摆脱这些麻烦,我们就必须忏罪。

忏悔

  我们相续中,先前未生的证德不能新生,已生的证德不久即退失,这归咎于我们的罪障在作怪。不仅如此,我们现、后世中遇到的一切不快之事都是罪业所致,要想摆脱这些麻烦,我们就必须忏罪。

  若能忏悔,就是像「无间业」1和「定受业」2这样的大罪也能清净。虽然「一切有部」说不能清净,但如是能净是「应成派」所许。《亲友书》中也说:

  「先时虽放逸,后若改勤修,

     犹如云翳除,良宵睹明月。

    孙陀罹难陀,央具理摩罗,

     达舍绮莫迦,翻恶皆成善。」

        经中说 :

      「智罪重亦轻,愚罪轻亦重。」

  这也是指下知忏悔法而言的。婆罗门绮莫迦(具乐)曾弒其母;央具理摩罗(指曼)曾弒—千九百九十九人:达舍(末生冤王)曾弒其父造无间业,但这些人后来都见谛了,这是因为他们能猛力忏悔所致。所以,如果我们忏悔力量大的话,能从根本上清净罪业;力量中等的话,能使罪业变轻;力量小的话,也能使罪业停止增长。但如果不作忏悔,我们所造之罪将每天翻倍,这样一来,即使原先是很小的罪也会变成极大的罪。例如:我们在杀了一只虱子后不忏悔的话,十五天之后,此杀生之罪便是原来的—万六千三百八十四倍3!这几乎和杀人的罪差不多了。

  我们不想忏罪、对罪业生不起恐惧心,是因为对业果没有信心造成的。如果有的话,那伯是细小的罪我们也会耻于违犯,这就是为什么阿底峡尊者在旅行时,当他发现自己犯了一种小的「恶作」时,便立即命令全队停止前进而作猛力地忏悔。

  我们大多数人不相信自己有罪需要忏悔,这是因为对自己犯罪的情况不加思考造成的。如果深究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从今天清晨破晓时分到现在,自己的意、口已犯有多少瞋恚、绮语、粗恶语等:对我们这些出家人来说,除了「他胜」,仔细检查一下「僧残」以下的戒,可以发现所犯的罪堕纷若雨降。不仅如是,若不愿穿圆裙4,而自称没什么要紧,即成完全的密宗「根本堕」5,同样的,所犯的菩萨戒「根本堕」也多如雨降。别解脱「他胜」 、菩萨「恶作」 、菩萨「根本堕」、密宗「粗罪」和密宗「根本堕」罪,后者均比前者重十万倍。如果计算一下的话,从清晨到现在,我们已积集了许多圆满的恶趣因!所以,我们每天都在造十不善业和违犯三律仪制限。

  (帕绷喀大师进一步指出:那些造大罪业的人将受生于地狱中;造中等罪业的将受生于饿鬼中;造小罪业的将受生于畜生中)。这里所谓的「大」,不一定是杀人打马等粗显的罪业。以极强的瞋心称弟子为「老狗」等以上的罪,就是大不善业。对殊胜田毁谤等,是由福田门故罪业力大。所以,仅今日一天之中,我们便已造集了圆满的三恶趣因!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该怎么办呢?一味地害怕呆坐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必须在今生未死之前,勤修十万顶礼和十万《百字明》等,在无始轮回罪业清净相未出现之前,努力地忏悔防护。关于净罪相的内容,系出自《准提陀罗尼经》,大家可以去参阅一下《道次第广论》中所引的文字6。我们每天晚上临睡前,应配合〔金刚萨缍修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及配合念诵《堕忏》7作展礼等,努力忏悔。罪堕晨犯夜忏,夜犯晨忏,不与罪堕同行超过一整天。即便不修许多其它的法,专勤于此也未尝不可。若能忏悔现、后世一切痛苦根源——罪业的话,我们便能消除痛苦,证德也会自然地生起。

  现世中罹患疾病等,是因为能感病痛的不善业已经成熟,所以想靠作经忏等强行灭除,往往并无效应。但是,作经忏的果会在将来别的时候成熟,所以我们不要因为经忏无效而生起邪见。(在生病等时作经忏),如同豆子已经在田里长成,然后再往田里播撒麦子试图消灭它们一样。如果一旦成熟的话,我们便无计可施。因此我们应在受果之前忏罪,就像消灭种子那样。

   忏悔能使小罪根本清净、重罪转弱,并使恶趣「定受业」代之以现世罹患大病等。总的说来,罪业无功德可言,但经过忏悔便能清净,也算是它的一种功德吧。所以没有一种罪是不能藉忏悔来清净的,由于净罪程度的大小视忏罪的心、行强弱而定,所以我们应以强烈的追悔和防护心等来作。

  有些修行者在现世屡遭不幸之事,这是事实,但也是极好的征兆。因为他们那些后世将受的恶业(如感生地狱等),已在现世成熟了。有些修行者经常遗失或丧失财产,这表明他们那些将感生饿鬼的恶业已在现世成熟了;相反,有些作恶者却似乎时来运转,例如得享高寿等等,但这是将前生修善留下的果,提前在现世中消耗殆尽的征兆。所以,他们将来只会堕入单纯领受痛苦之处。仲敦巴法王在后半生中,也示现身患痲疯病之相。所以,大家对这些情况不要有邪见,应对疾病等生起欢喜。忏悔能清净我们的罪业,瞋恚则能摧毁我们的善根,这二者有极大的利害关系。此外当知,忏悔应具足四种对治力。关于「依止力」的认定,有人认为是忏悔境,本派则以「皈依、发心」为依止力:正如在何处跌倒,就需在何处站起来;我们犯罪的对象不出佛和有情二种,所以也要依靠佛和有情来净罪,此即「皈依」与「发心」,这二种修法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