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教法师:‘环境有利于修行’的说法与佛法相违(2)

天台家依据《摩诃止观》的道理,主张阴妄介尔之一念心具足十界三千之性相;佛界乃至地狱界之依止,皆此一念心中本具。因此, 净土 亦非存在于心外。大乘经典主要讲的就是修心是关键,境随心转的道理。《观无量寿 佛

天台家依据《摩诃止观》的道理,主张阴妄介尔之一念心具足十界三千之性相;佛界乃至地狱界之依止,皆此一念心中本具。因此,净土亦非存在于心外。大乘经典主要讲的就是修心是关键,境随心转的道理。《观无量寿佛经》中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大乘起信论》中说:“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维摩经》中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又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唯识之理,心外无别法,万法万相皆是自心。《解深密经》中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都无少法能见少法,然则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相显现。”《厚严经》颂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这些经论都提到了外境的表象(识所缘),其实都是心识本身所显现的(唯识所现),皆视心为主体世界之所依,这就是唯识理。

那为什么人们的认知感觉环境会对人影响很大呢?其实是一种假象,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是一种逃避的心态。一个对自己负责人的人,面对挫折和失败,最多的是找自己的原因;相反,而更多人是找出许多客观原因,相对应的,这两种人最后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有人拿孟母三迁来做例子,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其实大家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孟子的成就和他自己的天分以及母亲的教导有直接的关系,否则单凭搬家,是不会成就伟大的圣人的,否则现在教育就简单了,只要不停的搬家就好了。再比如,凭着自己的天分该考什么样的学校就读什么学校,这样结果就很好。如果单方面认为一流学校对孩子好,试问几个靠其他手段进入一流学校的学生有质的改变,其实结果如何根基最重要。

之所以说环境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比如我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新的班级,新的公司,新的部队等等。刚去的时候是因为这个环境在自己的认识中,比以前的环境好,于是看到新的同学、新的同事、新的战友人都不错。但只要时间一长,周围人形形色色的性格都会在你面前展现。有人用参学来为自己躁动的心遮掩,岂不知古代人参访是参学的法,不是参学的环境。并且修学要有一定的认知之后,才可以离开师父参学,也就是五年不离依止。否则没有正法眼,学到的都是随顺自己习气的东西。就如虚云老和尚曾经说道:“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

由此可见,我们追求环境的清净,以为可以帮助我们修行,这个大部分人认可的道理,确和佛法相违背。心不改变环境就不会改变,到哪里都一样,因为你看待问题的心是依旧的。一味追求外在环境的清净,使得人们心更加散乱烦恼;一味追求外在环境的清净,使得人们逃避现实;一味追求外在环境的清净,使得人们放弃担当;一味追求外在环境的清净,成为心外求法之外道;一味追求外在环境的清净,使得人们迷失自性。只有按住本心,守住念头,心不随外境转,从而心转外境,才能进入选佛场——心能转境即同如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