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都生活条件不错,受不得劳累,营养不错,只愁营养过份了,偏了,而不是愁营养不足,要多用减法而少用加法,这是社会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因此现代人多阳虚,需要提振阳气,需要多运动,需要动静平衡,平衡阴阳。因此,象多拜忏啊,大声念佛喊佛啊,倒是切合实际需要的,但是这些道理要明白,才能根据具体的人来调整。 三、关于“入定” 入定,是最常见的修行中的词,也是很多人追求的境界。但是这个“定”呢,也有不同层次。 身心安定是一种定,是福德中来,人能于事无碍,事事顺遂,心安理得,就是福气。这样人的身心都是安定的,没有大的烦恼障碍。等到福气享受完了,他的苦恼也来了,病痛也来了,所以,定只是一时的状态,不是究竟的安乐。 身心静定,则是修行中来,这更加细分各种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境界下,有不同的定与乱。修行求的那个定,就是自己在不同层次时的着力点,自己时常与这个着力点相应,就是一种“定”,比如与上师相应法,就是一种定,每当烦恼与障碍现前时,就与上师相应,与定境相应,自然就有了智慧与喜乐。没有人没有烦恼,多数修行人,都是有很多烦恼而来修行的,来求得安心的,二祖慧可就去找达摩禅师求“安心”的。人有烦恼障碍,不能安心,都是有障碍,或是外在境遇的障碍,或是身体疾病无法治好,或是内在心灵的痛苦烦恼无法解决。 你在不同层次修行时,定于那种功课之上,境界之上,就是在“定”,比如有人喜欢诵经,一遇到烦恼,就运起那个功夫,比如去诵经啊,也可以得定,进入经中的境界,这样你平时遇到灯心时,一诵经,就容易平息烦恼,生起智慧来了,至少暂时平息,然后逐渐升级,逐渐就克服烦恼障碍。从这个角度讲,你能安于功课,就是一种定,安于运动,也是一种定,比如安于拜忏,于拜忏中也可得定境;但这些是初步的定,真正禅定,则是有不同的境界的,有初安境界,有甚深禅定境界,会得到身心安定乃至于大智慧;人若能安于变化,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了,于各种烦恼境界而不动心,不住随缘,随缘不住,则是大定。能得大定,则细微流注断灭,各种妄想杂念自然早就除了,这个境界实在很难得的。 四、各法门的入手处 为什么任何修行法门,归根结底都要注重要养德,要利他,要从修心性上来入手呢?因为修行人,到一定程度后,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都不同程度激活了,都具备一定的能量,如果这时候产生了嗔恨心,就很容易影响到他人的潜意识,容易影响到他人的因缘果报。虽然他现前的果报是已经因缘和合成熟的,但是在一段时间后,远则来生,近则几年后,就会不自觉的受到报应。甚至做大恶事的人,引发强烈的嗔恨心,报应就在眼前,所以很多人做了大坏事,比如杀生,杀到一些有修行的物命,立马就会受报,福气削了,运气立马转差。命运不可能绝对算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修行人千万不要生嗔恨心,这样的嗔恨心念,容易损到别人的福德善根,这种损伤是无形的。但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你损伤了人,也损了自己的功德,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修行讲忍辱,就是这个道理,一因一果,真实不虚。所以憨山大师说,有人打我骂我辱我,都且由他,过得几年,你再看他!人起坏念头,发大嗔恨心,最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来------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你都会得到结果,因为你每一个言行与发行,都在法界种下了一个缘起力,就一定会得到一个反作用力,甚至这些力经过循环与放大后,得到的果报可能是N倍于你所发出的。 佛家修行法门,偏重于修心性而得成就。净土宗以万缘放下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来入定,主要是从身口意中的心意来修行入定,侧重于心,真正修行要有成就后,身心气脉也自然畅通;密宗注重气脉明点,是从身心两方面兼而修之来求入定,身心并重,身不安则心难静定;佛教各种修行法门,象过午不食、素食斋戒,持咒念佛,放生施食,积福法门,都是教人了业障,净身心,通过这种方式来修行,排除障碍,而得清净智慧的光明境界。 道家法门则从经络窍穴入手,偏重于从身体这个角度,求得身心安定而入定静,所以道家讲静坐,入静讲得非常多。当然修行是殊途同归,修到高层次时,道家也讲心性修持,积德修福慧,但在普遍意义来讲,多数是从天人相应,从身体经络窍穴等角度来求得入定,这可是道家修行法门的专长,因此道家与易经、命相、中医、武术等各家学说相通,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但这些,都偏重于六道之内的范畴,偏重于身体的范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