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观修空性是清净罪业的唯一方法(3)

这就是没有空性见的原因。 一旦拥有空性见,不但不会退转,反而会继续向上迈进。也就是说,为了得到佛陀的十力、四无畏等不共功德法,菩萨才修学此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证悟空性的菩萨能善巧修学或增上殊胜的
这就是没有空性见的原因。

  一旦拥有空性见,不但不会退转,反而会继续向上迈进。也就是说,为了得到佛陀的十力、四无畏等不共功德法,菩萨才修学此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证悟空性的菩萨能善巧修学或增上殊胜的戒定慧三学呢?这是因为他安住于无缘、无执的境界之故。而且这样的菩萨再也不会产生世间各种痛苦或烦恼。《大智度论》中也讲:“无缘业不生,无缘思不生。”还说:“有缘故业生,不从无缘生;有缘故思生,不从无缘生。”其意是说,只要有执著或有所缘,业与思就会产生;如果通达了空性,世间的业、执著和我执等就不会产生。所以,若被我执蒙蔽、被邪见所染,在轮回中就会不断流转或投生;如果真实通达了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无漏的资粮就会越来越增上,戒定慧三学的功德也会蒸蒸日上、永远不退转。

  所以,作为通达二谛的智者菩萨,皆应以此方式修学放射大乘正法光芒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若能如此修学,因它能对治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的违品,贪嗔痴及吝啬、嫉妒等不善法就不会产生。大家都知道,智慧和障碍两者完全相违,就像太阳行空光辉照耀整个大地时,所有黑暗全被无余驱除一样,只要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我空性的光明智慧,所有愚痴黑暗全都不会有容身之地。

  《入行论》云:“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意思是说,空性就像光明一样,它能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黑暗,如果想很快成佛,为什么不赶快修空性呢?真的,若没有修空性,从轮回中解脱就很困难。因为,相续中没有空性智慧,即使在一辈子中天天都忙忙碌碌地行持拜佛、供养、布施、持戒等善法,想真正超越轮回也很困难;当然这样行持善法所积累的福德资粮肯定很大。

  至于空性见,按中观来讲,应通达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或者说远离一切戏论;若按密宗的窍诀或禅宗的教言来讲,心的本体什么时候了达了,就是真正通达空性者。所以我觉得,所谓生起空性见,归根结底就是认识心的本性。

  《续藏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汉地禅宗有一位叫无明慧经的禅师,他是很了不起的开悟者。九岁时他对善法就有很大信心,后来准备在常忠法师那里出家,但法师没有开许,说:开悟以后,我可以摄受你出家。后来他在峨眉山住茅棚修学,有一天他在外面做事情,有一块石头一半露出,一半埋在地里,他很想拔出来,就使劲地推。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开悟,遂作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于是他便径直回去见常忠法师,不但得到了印证、认可,还为他落发授了戒。然后他继续依止上师二十四年,在五十一岁时才开始出来利益众生,七十一岁示现圆寂。临终时,有辞众偈及举火偈留世。举火偈云:“无始劫来只这个,今日依然又这个;复将这个了那个,这个那个同安乐。”

  以前,我还没读小学时,听到一位领导在讲话时经常说“这个”。于是我觉得说汉话时“这个”很重要,然后就去问村里面汉语基础比较好的人。我说:“汉语里经常说‘这个’,它的意思是什么?”他也说不出来。他说:“你慢慢学,以后会明白的。”我学了以后才知道“这个”、“那个”确实很重要。

  不仅在世间中“这个”、“那个”很重要,在佛教境界里面它们也很重要。就像禅师所讲的那样:无始以来就是明心的这个心,现在依然是这个心;一旦我们用这个了了那个,即认识了分别念的这个心,那个时候“这个”和“那个”就同安乐了。当然,这里也宣说了达到佛果的途径。可见在世间中,简单的一个词就可以认识心的本性,而认识心的本性后,什么都好说,什么都可以通达。现在我对“这个”好像更明了了,但不说好一点。

  《续藏经》是日本人编的,功德很大!全藏大约在1990年左右全部出齐,共计九十册,一共收录九百五十余人的著作,内容涉及印度、汉地的大小乘经论,包括汉地《大藏经》中没有涉及到的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传记、文集等都收集在内。

  如果方便,大家都应该多翻阅经典,同时也应看看印度、汉地和藏地高僧大德们的教言和事迹。作为后学者,如果能将自己怎么样修学与他们在修学过程中如何精进稍作对比,就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佛教徒。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