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基本教理—一海涛辑 1. 根据佛陀的教法,人世是获得解脱最好的地方。这里有苦可以激励我们,而且有足够的乐可以来平衡苦。然而,大部分的人会有种误解,以为只要处理得当,他们就可以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这是错误的看法。 2.娑婆世界其实比净土还好,因为这儿有痛苦的存在。佛陀首先觉悟的就是苦的存在。如果你不能觉悟四圣谛中的第一苦谛,那么你是无法成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的。 3.对苦的觉悟会产生慈悲,而慈悲正是修道的动力。如果你不能看清这一事实,不能了解这一事实,那么你的爱还不是真爱,它就有可能只是一时的激情、兴奋或欲望罢了! 4.在真正觉悟了苦之后,才有办法真正摒弃肤浅的生活方式。在佛土上,虽然阿弥陀佛和所有诸菩萨恒常地向我们提醒四圣谛与八正道,然而佛法的字句又怎能取代对苦难的直接体验呢?所以,我说这个娑婆世界是最好的修行场所。 5.修习行禅会为你开启这个宇宙的奥妙,可以转娑婆为净土,摆脱忧伤烦恼,带来内心的平和。当然也会帮助我们觉察到苦痛与烦恼的存在。 6.当我们能够做到念念分明时,我们就能够看清生命中所发生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7.如果不能看清在你眼前及周遭所发生的事物,又如何能了知自己的自性呢?要看清自性不是闭起眼睛就能达到的,相反的,你必须张大你的双眼,清醒地观照这个世间的真实状况,这样才能完全洞见你圆满本具的法藏及法身,并将了悟诸如灾难、饥饿以及对财富名利的追求等等都是与你的自性不相分离的。 8.总有一天,我们的努力会让我们看清苦的真实相,也能把我执完全去除掉。但是除非我们天天努力——即使是非常小的努力也应该做——否则不会有成果。 佛法基本教理—二海涛辑 1.当我们将能力投注在身体或心理上时,就是正精进。同样的,生命是由无数的小事件累积而成的。我们的努力就像涓流成川一样:虽然少,但是每天都能多一些,最后终能汇为大川。 2.远离边见的重要。我们大部分人的心灵都是羽量级的,为了能见到真理,我们需要强壮的心灵,有重量的心灵。 3.在禅坐中,我们学习舍弃各种念头和想法,而专注于禅观。假如我们不舍弃的话,我们就无法深入禅定。 4.假如我们每天不练习的话,我们的禅修就不易深入。假如我们随时都在思维舍离的话,我们的心就会随时准备好,在禅坐时也是一样。 5.对治我们的随眠习性。当我们摈弃粗糙的五盖之后,就开始对治随眠。七随眠包括贪欲随眠、瞋随眠、疑随眠、见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和无明随眠。 6.要看到我们心中的随眠,需要相当大的专注力,这需要时间和独处。我们没有办法既和人说话,又要观察随眠。 7.我们需要往内观察,看看心里的变化:是什么引起我冲动的?借着完全的坦白,把我们带向随眠,了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随眠,然后问:它们在我的心中如何显现?我们一旦发现了它们,就进一步省思:我要怎样才能去掉或者是至少降低这种随眠? ◎如何无忧、无垢,安稳过生活? 1.无忧、无垢、安稳是描述阿罗汉的三种德行。无忧是没有苦,无垢是没有烦恼,安稳是没有恐惧。 2.当心灵很专注时,痛苦就进不来。禅定能够带来内在的喜悦和平静,这和外在的环境毫无关系,这完全是心灵的因素。 3.我们能够感受到无忧、无垢、安稳的时间越多,它们就越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4.行禅能带给你和平、觉照和极大的喜悦。 佛法基本教理—三海涛辑 5.在禅定的每个定境,是没有烦恼、忧虑或恐惧的。这样的经验不断地重复,就能坚定解脱的心。即使是历尽人生难堪之境,都能够忆起这自由的心灵,循着这心灵前进。 6.有许多的危险威胁着生存的渴望,但是当心灵和意识清净无垢的时候,就不会有恐惧伺机蠢动。 7.当心灵没有了烦恼或杂乱的念头时,当心境只是纯粹的觉知、了了分明、轻松自在时,就会感到快乐和平安。 8.当我们把痛苦视为普遍的现象,同时试着去舍离它,那我们就是行中道。成功的修行需要这样的中道。 9.迈向成熟的修行。我们必须像小孩子那样,相信不可能的事终究会实现。小孩相信圣诞老人、童话故事、精灵以及各种不可思议的事。那就是我们在禅修中所需要的。我们必须摈弃怀疑,不再想要寻找理性的答案或是变得更聪明。只有智慧才是有用的,而它来自纯净的心灵。 10.和自己做朋友。我们对自己的方式,必须像对别人一样。我们以为通过和别人的接触可以面对周遭世界,但这只是假相而已。实际上,我们只是不断地和内心的烦恼或力量来往。外境只是引起反应的导火线而已。 11.我们害怕无法操纵所面对的一切,因此我们感到紧张和不安,而试着转移注意力:食物、饮料、睡眠、聊天、报纸、电视或电话。假如无所事事,我们就会感到忧郁或沮丧。 12.欣赏自己和知足可以很好地帮助到我们。知足指的是接受自己,自己的相貌、言谈、生活和反应。 13.知足不代表不需要进步,但是假如我们觉得自我欠缺什么东西时,就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和反应。当我们有所希求时,会感到紧张和不安。 14.假如我们真的只有十分钟好活,绝对不会那么不知足。每当我们感到混乱、恐惧或因欲求未满足而感到痛苦时,可以立刻回到心中,因为那里是满足的。 佛法基本教理—四海涛辑 15.当有些事在心中一再地产生苦恼或不满足的紧张感时,我们应该自我反省:「我终究会死的,我还没有了生脱死」。体会死亡既不是病态也不是压抑,它会让我们更接近事实。 16.假如我们依赖某个人或某种情况才能感到满足,我们就会变成他们的奴隶。 17.和知足一样,感恩的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并不需要特别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感恩。我们可以感谢有这样的福报可以努力修行,或是感谢有个健康的身体。感恩使我们不至于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 18.家就是心安住的地方,而不是指身体在哪里。当我们开放心灵而能够欣赏自己、感恩、知足和自在时,我们就会觉得安稳,这时候地球的任何地方,甚至宇宙的每个角落,都会像家一样。 19.家不只是有四面墙壁的房子而已。好的家庭应该是温暖的,特别是当这个世界冰冷时。而除了心灵之外,哪里还可以找得到温暖呢?心灵就是我们的世界中心。 20.当我们要整理某些东西时——杂草丛生的花园、厨房地板或脏衣服——记得要同时整理一下我们的心灵。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