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语大观 第四编 净土资粮 愿门(4)

宰相求生安养 自叹身居相位,意乐空门。思此世界五浊乱心,众恶杂性,无正观力,无了因力,本性弥陀,唯心净土,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彼世尊大愿大力加被摄受,待报满时,
  宰相求生安养 自叹身居相位,意乐空门。思此世界五浊乱心,众恶杂性,无正观力,无了因力,本性弥陀,唯心净土,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彼世尊大愿大力加被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犹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到矣。                                   ——张商英 引自《角虎集》 【撰者】张商英(1043—1121),宋代居士,进士出身,历官宋相,位极人臣。早年辟佛,后读《维摩经》遂深信佛法,参禅问道东林常总禅师,印证于兜率从悦禅师。后归信净土,护持三宝。 【译文】 自叹身居宰相之位,心中好乐佛法。思惟这个世界,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令心散乱,众多恶业昏杂心性,致使无正因观力,无了因慧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能了悟通达。由此宜恭谨地遵循释迦世尊金口所宣的净土教法,专门持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祈愿阿弥陀佛以大愿大力加被摄受我,待到业报寿终时,往生极乐世界,犹如顺水乘舟,不须劳烦自力而到达彼岸。 【按】观丞相张商英居士由辟佛到信佛,由参禅开悟到专念弥陀名号求生净土的心路历程,可谓宿根深厚,自知之明者也。   修净土者不妨世务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行远途。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译文】 譬如人到大城市中,必定首先寻觅好旅馆安顿好住宿,然后才出去办事,即便到天暮昏黑时,也有投宿之地。首先觅好安顿的住所者,即是修净土之意;天暮昏黑,好比死亡到来;有投宿之地,好比在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托生莲华中,不再堕落到三恶道。又比如阳春时节去远行,首先须准备好雨具,遇到暴雨突然下起来,则不会有淋漓狼狈的忧患。先准备雨具者,即修净土之意;暴雨忽然来到,好比大命将尽;没有淋漓的忧患,好比不会沉沦恶道遭受诸多苦恼。况且首先寻觅安顿住所,并不妨碍办事;首先准备雨具,并不妨碍行走远路。如此看来修行净土法门,全不妨碍一切世间事务,人为何还不去修持念佛法门呢? 【按】修净土法门,即是安心立命。佛法与世间法。不唯不相妨碍,甚且相辅相成。   两土苦乐交互观照 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文】 这样相信了极乐净土依正庄严之后,愿乐往生的心自然会恳切。更进一步以西方净土的乐,来对比娑婆世界的苦,厌离心自然会深切,就像远离坑厕,如同逃离牢狱一样;以娑婆世界的苦来遥观西方净土的乐,欣乐心自然会真切,就如同回归故乡,如同奔向宝所一样。总之,愿往生心,如渴时思念饮水,如饥饿时思念饭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躲避冤家之持刀相逼迫,如掉在水火之中而紧急恳求援救。果能这样恳切念佛的话,那么,一切世间顺逆境缘都不能引他退转了。   未能清净,亦得往生 念佛一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不知此义故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念佛这个法门,重在信与愿。若信愿真切,虽功夫未能达到心中清净,也能往生净土。为什么呢?因以志心念佛为能感,故致使阿弥陀佛即能赴应。如同江海中的水,虽尚有水波微动之相,但无狂风巨浪,则天上的明月,也能在江水中影现出来。众生能感之机与弥陀所应之愿力,由同体的心性,交融互摄。犹如慈母与孝子相互忆念,天性相关。那些专门注重自力修持,而不仰仗佛力加持的人,是由于不知晓这个道理的缘故。 【按】往生净土,全凭信愿,具足信愿持名,虽未能得功夫成片与清净心,亦决定能蒙弥陀悲愿带业往生。印祖的这一开示甚当,吾人当三复斯言。   附: 1、庐山莲社发愿文 惟岁在摄提格(1),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 惟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2)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3)之相催,知险趣(4)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主,则眇茫何津?今幸以不谋而佥心(5)西境,叩篇开信,亮情天发。乃机象通于寝梦,欣欢百于子来(6)。于是云图表晖,影侔神造。功由理谐,事非人运。兹实天启其诚,冥运来萃者矣。可不克心,重精叠思,以凝其虑哉! 然其景绩参差(7),功福不一。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襟法堂(8),等施一心,亭怀幽极,誓兹同人,俱游绝域(9)。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10),则无独善于云峤(11),忘兼全于幽谷(12)。先进之与后升,勉思策征之道。然复妙觐大仪(13),启心贞照。识以悟新(14),形由化革(15)。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16)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17)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