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语大观 第五编 净土资粮 行门(6)

正行与杂行 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正行与杂行 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但修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所谓正行,就是专依诸往生经所示的行法来行持,这就叫正行。什么是正行呢?一心专门读诵这部《观经》以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佛国土依正二报庄严。若礼拜就一心专礼阿弥陀佛,若口称就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门赞叹供养西方三圣,这就叫做正行。在此正行中,又分为两种: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行住坐卧,不管时间或长或短,念念不离佛号,这就叫正定之行业,随顺彼阿弥陀佛愿心故。其他如礼拜、读诵等行持,就可叫做助业。除此正业、助业二行门之外,其他的诸善行业,都称之为杂行。若修前面所说的正行与助行,心常亲近阿弥陀佛,忆念佛号不间断,这就叫无间修;若行持后面的杂行,念佛心就会经常间断,虽然也可以回向功德得生净土,但总称之为疏远夹杂之行。   较量专修与杂修 若能如上(1)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未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善导《往生礼赞偈》 【注释】 (1)如上:指此文前述之四修法: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 【译文】 如果能如上面所说的,至诚念佛,念念相续,以尽形寿为期限者,十人修持即十人可往生,百人修持即百人可往生。为什么呢?此专修念佛者没有外面杂缘干扰能得正念故,与阿弥陀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背释迦如来教敕故,随顺十方诸佛法语故。若欲舍弃专修而修杂业话,那么一百个人中难得一、二人往生,一千个人中难得三、五人往生。为什么呢?乃是因为杂多缘务心则乱动,由此失去念佛正念故,与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故,与释迦如来教敕相违背故,不随顺十方佛法语故,系念佛名不相续故,忆佛想佛常常间断故,回向发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邪见烦恼未中断故,没有惭愧忏悔心故。 【按】 善导祖师较量专、杂二修的差异,其利无穷,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冀净业同仁凛遵之。   勿以躁妄心求感通 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按】 弘一律师致函印光大师请教闭关念佛的法要,以冀亲证念佛三昧,印光大师回函所作的上述答辞,实乃关中用功最妙开示。 【译文】 自忖座下(指弘一律师)发此闭关精进修行之心,实属不可思议。然而在关房中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果能念佛到一心不乱,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没有得到一心之前,千万不可用浮躁妄动之心先求感通。得到一心之后,必定会有感通。感通后心就更为专精纯一。如同明镜安放在台座上,遇到身形来便映现,身形离开镜子就空无形像。纷纭杂沓的景象来自外面的景物,与我(主人翁)有何关涉?没有得到一心而急切追求感通,这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况且以浮躁妄动之心格外企望境界,或许会引起著魔之事,破坏清净心。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六根收摄专注佛号,净念相继不断,能得定慧等持之三摩地,如是念佛方法最为第一的开示,敢为座下陈述之。   念佛著魔之因 魔事之由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今夫人适千里之路,苟不按舆图,又不逢引导,复不识前路通塞,莽莽然而进,吾知其难免于错误之患矣。参禅念佛,譬如行路,经教如舆图,善友如引导,觉察之心如识路通塞。虽两条途路,夷险不同,俱不免错误之患。 ——省庵《省庵法师遗书》 【译文】 念佛著魔的情形略有三种原由:第一,经教理路不明白;第二,没有遇到善知识;第三,自己不能觉察。今有人欲行千里之路,如果不依据地图,又未遇上向导,再加上不认识前面道路的通畅与阻塞,便鲁莽前行,我知道这人难免陷入错误的困境。参禅与念佛,譬如行路,经书教理如地图,善知识如向导,自己的觉察之心如同识别道路的通畅与阻塞。虽然参禅念佛这两条道路有平坦和艰险的不同,但都难免有走错路的患害。   如磁石吸针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但当深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传灯《净土生无生论》 【译文】 我至心感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时悬应。弥陀与我天性自然相合关联,如同磁石吸摄铁针。 阿弥陀佛与我等众生,同一觉性本源,迷惑与觉悟虽然相差悬殊,理体却恒常平等。正是由于诸佛众生同一理体,平等无二,天性相关,所以阿弥陀佛得以自然而然地拔众生生死苦,给与众生涅槃乐。净业行人只要以深信心忆佛念佛,常常发愿,愿生西方净土,这样便可如磁石与铁针,自然吸取。但磁石能吸铁针,而不能吸铜针;铁针能迎合磁石,而不能迎合美玉。譬喻犹如佛能度有缘众生而不能度无缘众生,众生容易感通阿弥陀佛而不容易感通他方诸佛,这岂不正是众生愿往生心与弥陀接引众生往生的誓愿密切相关吗?所以求生西方净土者,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