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藕益大师念佛即禅观思想(学诚法师)(2)

这里所言之净土,虽不是明指西方极乐净土,却也不离西方极乐净土。五门虽异,却是一体。 夫八万四千乃至尘沙法门,未有不具戒者,未有不正解者,未有不笃行者,未有不证密者,未有不归净土者。故曰五门收之,罄无不

  这里所言之净土,虽不是明指西方极乐净土,却也不离西方极乐净土。五门虽异,却是一体。
  夫八万四千乃至尘沙法门,未有不具戒者,未有不正解者,未有不笃行者,未有不证密者,未有不归净土者。故曰五门收之,罄无不尽。然则无解行之戒,非戒也;无戒行之教,非教也;无戒教之禅,非禅也;无戒教及禅之密,非密也;非戒非教非禅非密,则非净土真因也;非有四种净土,则戒教禅密无实果也。非真因实果,则不显非因非果之心性也。
  大师早年习儒,二十岁时因诠释《论语》到‘天下归仁’句而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他终究不以儒学为足而归佛出家,但在他以后的著述中仍有以佛理释解儒书的大作,如《四书藕益解》五卷,《周易禅解》十卷等,体现了大师儒佛同归的思想,然而大师所推崇和笃行的却是释迦遗教。他的律教禅密净一体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他解行证悟的深广,也反映了他不执门户,包容百家的伟大襟怀。他的净土思想和念佛理论,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而具有圆融无碍,精辟深邃的特质,具有无比的摄受力和感染力。

  藕益大师对极乐净土法门的弘扬与贡献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净土思想,并不只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在中国佛教史上对中国佛徒影响颇深的还有弥苈菩萨的兜率净土,阿  佛的东方妙喜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的药师净土。上述几种净土,均有专门的经论予以阐述说明。《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经》、《佛说说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这三部经广说弥勒菩萨兜率净土。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的《佛说阿  佛国经》,菩提流支译的《大宝积经》中的‘不动如来会’二经,详阐阿  佛的妙喜净土,在《大般若经》和《维摩诘所说经》中也多次提到妙喜净土。《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则广说东方净琉璃世界中药师琉光如来的药师净土。而宣扬最普流传最广的,莫过于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其主要的经论有《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往生论》,而在大藏中有提到西方极乐净土的经论竟多达二百多种。
  藕益大师十七岁时,阅及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后,受莲池大师的影响颇深,二十二岁尽焚窗稿二千余篇,专志念佛,二十八岁掩关于松陵(现今江苏吴县)时大病,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在以后的数十年中,一直未辍念佛,也不遗余力地宣扬和赞叹极乐净土,留下不少精辟独到的专著和诗偈。大师遍阅全藏,对经中所载的其他佛国净土清净庄严及往生利益十分了解。然而大师最为推崇最为赞叹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他认为:“(极乐)净土法门,三根普摄,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五切法门。”、“(修习极乐净土法门)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带业生同居净土,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处。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当知《佛说阿弥陀经》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之灵文也。”、“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动莫尽!”。
  大师曾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往生净土忏仪》、《观无量寿经初心三昧门》、《净土十疑论》、《念佛三昧宝王论》、《净土或问》、《西斋净土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净土生无生论》、《西方合论》十部著作合编为《净土十要》,复由其弟子成时坚密法师评点叙述精刻行世,诚为净土宗最精粹之宝典。大师自著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将净土宗的教理发挥地精辟透彻底,堪称绝唱。近代印光大师诜赞言:

  《阿弥陀经》有藕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净土十要》乃藕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还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

  藕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

  大师的极乐净土思想,既吸收了净土宗历代诸祖净土理论的精华,又尽阐前人所未发。特别是《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一出,向来为后世净业行奉为圭臬,后世关于弥陀净土之言说无有出其右者。

  藕益大师的念佛即禅观思想

  藕益大师所提倡的净土思想,较多继承了明代莲池大师的思想,简言之,即信愿行,以深信切愿力行求生净土,在行方面又力倡持名念佛。然而,藕益大师对念佛法门的主张又较莲池大师的主张更圆融。从藕益大师所著的《灵峰宗论》中的《念佛即禅观论》可见一斑,下引原文:

  或问藕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邪异邪?
  答曰:同异皆戏论也。即亦同亦异、非同非异亦戏论也。以三种法门无不离四句故。若知一切法,无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诠显之。何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即是定,虑即是慧。静即止,虑即观。静即寂,虑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观也,寂照也,皆一体而异名也。或谓寂照约性,余二约修,止观约因,定慧约果,不过一往语耳。夫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昏迷倒惑,灵知终不可灭。虽流转纷扰,本体终未尝动。此岂非寂照真源,止观血脉,定慧根据乎?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维意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之理也。就此念佛法门,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单念自佛,与参禅止观全同。若单念他佛,与参禅止观亦异亦同。若双念自他佛,与参禅止观非异非同。夫念自佛者,是四念处观,所谓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若一切法门,不为四念处所摄,即外道法,故知与禅观同也。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门,或实相,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若念相好,一往似与禅观异,然必止息异缘,专观彼佛,则仍与止观同,亦仍与静虑同也。念法门者,例此可知。若念实相,虽托他果佛为异,然终无两种实相,究竟是同。若持名号,一往亦与禅观异,然无论解与不解,而所持之句,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当体无非一心三观。故曰: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一。是则心无异缘,即是静是止,名号历历,即是虑是观,亦究竟同也。夫双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乃托他佛,助显本性。由悟本性,故与禅观非异。由托他佛,故与禅观非同,是谓胜异方便,无上法门。《文殊般若经》、《般舟三昧经》、《观无量寿佛经》等,皆明此圆顿了义,而《妙宗钞》申之为详,凡栖心净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