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以了生脱死为根本,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而绝不可有求来生人天福报之心。他说: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 他批评那种为求来生福报而信净土念佛法门的人说: “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若今生尚有修持,来生定有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恶业(今之世道乱之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痴福者所酿成耳)既造恶业,则后来之苦报,不忍言说矣。”(《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传德师书’) 佛法的所谓了生死,就是要人们破除无明,明自清净本性,跳出三界,超脱轮回,不再有来生。无生才无死,无生无死,才无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不再来生此方娑婆世界。所以印光大师说: “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业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印光法师文钞(续)》‘与张静江书’) 这也就是说,念佛而求来生福报是与净土法门的宗旨相违背的,也是违背佛法的根本教理的。印光大师在这里深刻地从实践的角度,阐明了佛法“无生”与“往生”之间的不二关系。 印光大师还反复强调指出,奉行净土法门者,当以信、愿、行三者为宗旨。他说:“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印光法师文钞(续)》‘复幻修大师书’) 又说: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澈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习怀辛书’) 信、愿、行三者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故说: “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印光法师文钞(正)》‘与陈锡周居士书’) 而信、愿、行三者的具体内容则是: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脱生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极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 印光大师这里揭示的净土念佛法门的宗要,即信念、意志与践行,其实也是成就一切事业所必须奉行的宗要,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在信、愿、行三者之中,信与愿是必要之条件,而行是充分之条件。因为如果不落实到行,信与愿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印光大师在他大量的说法中,讲得最多最具体的就是如何念佛的实践问题。 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之实践方法,就是“念佛”。化说:“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然念佛法门又有种种之不同,如有专念自佛者,有专念他佛者,又有兼念自佛他佛者之不同。印光大师把专念自佛者之念佛,统称之为“实相念佛”。而于专念他佛者中又分为三类,即“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与“持名念佛”。合念自佛与他佛,念佛之法总有四种法门。对于这四种念佛法门,印光大师分别做了具体介绍,他说: “‘实相念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 ‘观想念佛’者,‘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十六种观。’(《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 ‘观像念佛’者,‘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 ‘持名念佛’者,‘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 在以上四种念佛法门中,印光大师认为,“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观想一法,则“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印光法师文钞(正)》‘复吴希真书’)因此,“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他谆谆告诫大家说: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澈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澈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印光法师文钞(正)》‘与徐福贤书’) 印光大师一生努力推崇倡导的就是这“持名念佛”。然“持名念佛”法门中还须分清“观心念佛”与“摄心念佛”之不同。印光大师倡导的是“摄心念佛”法门。他认为,“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所以,他强调说:“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印光法师文钞(续)‘复杨炜章书’》)、“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印光法师文钞(三)》‘复刘瞻明书’) 什么才是摄心念佛呢?印光大师说: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高邵麟书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