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法师《修福修慧修净土》(4)

五随时念:随时随地,皆可念佛,即使是在迎宾送客,开会集众,吃饭穿衣,作息出入,甚至大小二便,无一不可念佛。总之,修净业者,二六时中,皆应提起正念,念念弥陀,声声佛号,朝朝暮暮,无时或忘。 六记数念:为

五随时念:随时随地,皆可念佛,即使是在迎宾送客,开会集众,吃饭穿衣,作息出入,甚至大小二便,无一不可念佛。总之,修净业者,二六时中,皆应提起正念,念念弥陀,声声佛号,朝朝暮暮,无时或忘。

六记数念:为防懈怠,为提起正念,可手执佛珠,口称圣号,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念得分明,记得清楚,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过珠,划定规格,不得错乱。这种借珠束心的方法,仅可用于行住二时,若然静坐,或睡眠时,皆不可用,因手动则神不宁,神不宁则有碍静坐,及伤身体,行者切记。

因持珠念佛,所持之珠,被称佛珠或念珠。念珠的种类,有用七宝,有用香木,或用菩提树根制成。其中以菩提树根所制之佛珠,持诵功德最大。念珠的数量,有千零八十颗,有一百零八颗,有五十四,二十七、十四等。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上品壹百八颗珠,中品五十四颗珠,下品二十七颗珠,最上品一千八十颗珠。’现在,亦有人用十八颗或廿一颗的。手持念珠,功德很大,如作数珠法相品略说:‘行者若持此诸宝数珠,诵经持咒念佛,当能满足十种波罗密功德,现身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又金刚顶念珠经偈言:‘若安顶髻净无间,由戴顶上灭四重,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又数珠功德经亦说:‘若人手持数珠,虽不诵念佛名及陀罗尼者,此人亦获福无量。’根据以上诸经,念珠的种类及其数量各异,然其念诵功德,亦有胜劣的差别。持珠的人,当知有所选择。

七临终念:临终念佛,最为重要。但切勿误会,以为平常无需念佛,直待临终时念。当知临终之人,能否念佛,全视其平常念佛功夫浅深而定。若然平常念佛不缀,行、住、坐、卧、出入作息皆不忘佛号,甚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则临命终时,自然不忘念。随著念佛正念,便得往生佛国。否则,人之将死,种种业境现前,即使平常念佛功夫到家的人,尚恐迷失正念,何况平常毫无修养功夫的人?是以临终助念,非常重要。临终人若闻亲属朋友,或善知识助念佛号音声,必能提起正念,跟著念佛,藉此念佛因缘,即生极乐。切忌触摸移动遗体,或抚尸痛哭,以扰乱亡者神识,增其贪恋之念,障碍往生。助念,虽说为他人念佛,利益他人,其实,得益最大,还是自己。希望各位,多多发心,助念。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念佛,皆可高声念,低声念,默念,或金刚念。念佛之人,当神志昏沉,或妄想纷飞时,可高声唱念佛号。业报差别经言:‘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障;二、天魔惊怖;三、声□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但若长时高喝,恐伤元气,致喉痛音哑,不宜久持。所以,当人精神疲倦,或人地有碍时,可低声念。但能心口念得清楚,耳根听得明白,或使两傍之人隐闻,如是恳切至诚,念之无间,亦可证念佛三昧。然长时低声,又恐昏沉,或起妄想,故待精神复原,人境无碍时,可再高声唱念,使天神闻声欢喜,三涂闻声解脱。

若高声低声俱不宜,可半明半默念,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字字从心起,句句从耳入,谓之金刚念。若处于污秽不净之处,或沐浴更衣及便溺时,不宜出声,可无声默念,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口移,声不出窍,但音声历然,耳根内闻,句句分明。日久工深,便可旋闻倒机,反闻自性,使一根返元,六根解脱,断惑证真,转凡成圣。

又昼夜六时,皆可念佛。日间念佛,可采用以上种种方式,或高声唱,低声念。至于夜间睡眠时,但可心念,不宜出声,因出声一则不恭敬,二则伤气。所以在睡眠时,身则吉祥卧,心则系念圣号,并观想自己,跪在佛前,恭敬默念。如是一心系念,更无杂念,直至倦极则眠,醒时继续再念,持之以恒,可在梦中得见阿弥陀佛,亲来授记,临终必然往生极乐世界。

至于助行,即是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以及修三福。何谓三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言:‘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可以说,发三心,修三福,就是福慧双修,我们若能福慧双修加上一心念佛,资粮具足,求生净土,必然如愿以偿。

各位,若想福慧双修,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请立即发心,马上起行,切莫等待明天或将来。当知人命无常呼吸间,若不把握时光,精进修持,等到一息不来,便空过一生,将追悔莫及。古人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等何幸!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时度此身?所以,希望各位把握现实宝贵生命,修福,修慧,修净土。生前利己利人,身后往生极乐,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世界里,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环境中,专心修行,速证无生,位登补处。然后乘愿再来,广广众生,大作佛事,才是人生应该走的道路,也是人生充满希望与快乐的前途。否则,苦海茫茫,不知何处是家乡,能不悲哀?与其空悲切,毋宁提起精神,福慧双修,一心念佛,朝向极乐之邦迈进,愿与各位共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