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证悟之后的生活(4)

原来王居士是到生死海中转法轮,处杂染而不污;在烈火堆中栽植净莲,化欲恼为清凉。王居士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精神,正是 地藏 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胸怀,而王居士热闹场中做道场

  原来王居士是到生死海中转法轮,处杂染而不污;在烈火堆中栽植净莲,化欲恼为清凉。王居士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精神,正是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胸怀,而王居士热闹场中做道场,处妄境而不动摇的定力,实为禅者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的妙行。
  (四)处在分别中,却能无分别
  药山禅师有一次在山顶上散步,看到山边有两棵树,一棵长得很茂盛,另一棵早已枯萎。这时,他的徒弟道吾禅师和云岩禅师走过来,药山禅师问他们:
  “你们说,那一棵树好看呢?”
  道吾禅师说:“当然是荣的这棵好看!”药山禅师点点头。
  云岩禅师却说:“不,我倒觉得枯的那棵好看!”药山禅师也点点头。
  一旁的侍者不解地问药山禅师:“师父,道吾说荣的好看,您点头;云岩说枯的好看,您也点头,到底那一棵好看啊?”
  药山禅师于是反问侍者说:“那么,你认为那一棵好看呢?”
  “枝叶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气勃勃,枝叶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侍者回答。
  万有诸法自性平等一如,没有善恶、美丑、高下、贵贱的分别,因此,在禅者的眼中,荣茂的树木和枯萎的树木都一样美好。
  《维摩诘经》里,诸天菩萨和二乘罗汉海会云集在维摩丈室,聆听维摩诘菩萨讲说“不二法门”,天女们从天上纷纷飘洒五彩缤纷的花朵,供养菩萨,表达心中的赞叹。这些绚丽的花朵飘在菩萨的身上即自然掉落,但是落在二乘罗汉身上,却好像黏住一样,无论如何用力也取不下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二乘人的心中还有紫嫣红的“花”相,起了差别虚妄的念头,执著不放,花因此附著而不掉。大乘菩萨证悟诸法性空的道理,泯除一切假相,纵然是“百花丛里过”,也能“片叶不沾身”,何况是朵朵的天花,自然随身飘落无碍了。
  四、悟后的生活
  悟前、悟后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开悟之后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风光?
  开悟后天地还是天地,日月依旧是日月,人我仍然是人我,只是生活的内涵、品味不一样了。未开悟前,“吃时不肯吃,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开悟之后,“饥来吃饭困来眠”,一样的吃饭,一样的睡觉,洒脱自如,任性逍遥;开悟前时时难过,步步维艰,开悟后日日是好日,处处通大道。开悟之后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质的生活,是挣脱了物欲的牵系,住于尘劳五欲,却不被污染,追求无上理想世界的生活。
  懒融禅师煮石充饥,吃得津津有味,有人惊异的提醒他说:
  “师父,那是石头啊!你怎么吃石头呢?”
  懒融禅师一看说:“哟!是石头,你要不要吃看看?美味十足哩!”在禅师的口中,坚硬的石头也是珍肴佳品。
  天寒地冻的严冬,禅师冻得鼻涕四溢,有人看了就说:“师父,你鼻涕都快流到嘴里了,把它擦一擦吧!”
  禅师非但不以为忤,还悠然自得地说:
  “我才没有时间为俗人擦拭鼻涕呢!”
  一般人只注重环境的清扫,身体的沐浴,却忽略了心灵的净化。
  窗明几净的环境,光鲜洁净的身体,固然能让我们生活得舒适,但是一颗清净的心,更能使我们的人生别有不同的新气象。拥有清净的心,五浊的恶世也是安乐的国土;没有清净的心,纵然置身极乐净土也是污秽的娑婆。洁身固然重要,我们更要学习懒融禅师节省有限的生命,去从事心灵的净化。
  近代的弘一律师,淡泊物质,随缘生活。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一件衣服穿了几载,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
  他却说:“还可以穿用,还可以穿用。”
  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脏乱窄小,臭虫又多,有人建议说:“换一间吧!臭虫那么多。”
  他如如不动地说:“没有关系,只有几只。”
  日常吃饭佐菜的只有一碟萝卜干,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
  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一个有悟境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会受到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以为苦,富裕也不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如同慈航法师所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快轻安。
  开悟后的生活是智慧重于感情的生活,是净化私情私爱,充满睿智灵慧的生活。是扫荡迷情,直透诸佛般若空慧的生活。
  有一天,因寒风刺骨,丹霞禅师便拿起木雕的佛像,生火烤暖冰冷的手,寺里的香灯师父看了,惊叫:
  “你怎么可以烧佛像?”
  禅师说:“我在烧舍利子啊!”
  香灯师父说:“佛像哪有舍利子?”
  “既然佛像没有舍利子,那么多拿几尊来烧吧!”
  一般人认为烧佛像是大逆不道,可是悟道后的丹霞禅师,以大智大悲洞然佛的法身遍满宇宙虚空,充塞无量沙界,佛与众生如如平等,唯有证悟自性如来,才是真正见佛、敬佛的人。禅师不像世俗人拜佛像、尊敬佛像,但是在不敬不礼的行止中,有著智慧的真情。
  悟后的生活是大众重于个人的生活;是菩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大悲生活;是“有一众生未度,岂可自己逃了”的利他生活,为众生施舍无量的方便,引导众生趋入菩提。
  悟,是从观念的改变到生活品味的转换。禅师们悟道的生活是怎样的情况?以下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
  (一)自然的生活
  悟道的生活是泯除一切机用,随缘放旷的自在生活,是超绝较量计度,绝对纯真纯美的自然生活。“山高水长,柳绿花红;日照则温,风吹则凉”。山川草木,大地山河无不蕴藏著无限的禅机;煦日照耀,微风吹拂莫不透露著诸佛的法音,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一切都充满真的纯净、善的纯德、美的纯情。连最简单的饮食,在禅师们悟道的生活里,也有一份自然洒脱的境界。
  有人请教赵州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禅师回答:“吃茶去!”
  这人又问:“什么是父母未生我的本来面目?”
  禅师回答:“洗钵去!”
  吃茶、洗钵和参禅悟道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能从日常生活的吃饭、喝茶之中,品尝出般若妙味,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与三世诸佛心心相印。佛法大意不向高远的地方追求,而在率性天真、自然拙朴的这颗“平常心”中体证。
  (二)无住的生活
  悟道的生活是绝对自由自在的无住生活,住于生死尘劳之中,却不被五欲所牵系;住于涅槃无漏的世界,却不耽著涅槃的安乐。仿佛出淤泥而不染的净莲,植根于污浊的现实世界,而成就庄严清净的国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