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证悟之后的生活(3)

三、悟后观念 开悟之前,世界是一片迷蒙浑沌,开悟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气象呢?开悟之前,人生是一场贪嗔痴爱,开悟之后,将是一段如何的风光?悟后的观念,与未证悟之前会有什么不同的转变呢? 古人说:“千般易

  三、悟后观念
  开悟之前,世界是一片迷蒙浑沌,开悟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气象呢?开悟之前,人生是一场贪嗔痴爱,开悟之后,将是一段如何的风光?悟后的观念,与未证悟之前会有什么不同的转变呢?
  古人说:“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万般可忘,难忘者闲名一段。”世间上的人执迷于尘劳五欲,一面系缚自己,一面又要别人帮助他解脱。悟,是观念的改变,智慧的体现:未悟之前,心里种种执著,贪恋功名富贵,计较人我是非,沉溺虚幻情爱,放不下也解脱不了;开悟之后,能挣出名缰利锁的捆绑,冲破情关欲海的迷离,朗朗观看世间,顶天立地生活于宇宙。
  有人以参禅前后的不同感受来说明悟后的心境;没有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开悟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为我们内心贪求执著,不能体会山水的清明,因此看山是山,与我无关;看水是水,于我何益?但是经过一番历练提升之后,再来看看山水万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鸟树林都是我的朋友,溪声流水都是我的知音。
  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非真理法身;一沙一石、一山一水,无不是如来妙谛,山河大地、宇宙虚空乃至一切众生,都是从我清净自性所涌现出来的。山水不再是心外的山水,而是我心内所流露的智慧活泉。
  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做了三首诗偈来表明他参禅悟道的三个过程。第一阶段是尚未参禅的情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的是心被光怪陆离的假相所迷惑,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仿佛置身于虚无飘渺的山峦之间,却看不清庐山峻峭的面目。
  第二阶段是参禅而尚未开悟的心情:“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虽然千般寻觅,却被迷蒙的山岚云气遮断了去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没有悟道,实在心有不甘。蓦然回首,才知道庐山就在那烟雾江潮之中。放下思虑,才知道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只是滋味不一样了。
  第三阶段即是悟道之后的境界:“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涓涓的溪流、青青的山峦,都是如来的真理化身了。
  开悟之前看一切万法,如翳在眼,雾里观花,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开悟之后再反观世间诸有,如盲重光,烟雾尽散,可以如实看清山河大地的本来面目。悟前、悟后的看法,宛如天壤之别。
  那么悟道之后的观念,究竟有什么不同?
  (一)处在苦境中,却能不自苦
  唐朝有一位禅师,住在山顶里,由于没有剃头刀,因此头发髭须虬生;深山之间取水困难,无法时时沐浴,蓬头垢面,衣衫不洁。有人看到了对他说:
  “禅师,你何必如此自苦呢?”
  禅师怡然自得地说:“你认为我的须发未剃很肮脏吗?但是我的烦恼早已断绝了;你以为我的身体没有洗涤很污秽吗?但是我的身心早已清净了;你觉得我没有更换衣服很卑贱吗?其实我早以佛法的无上法衣来庄严我的生命了。”
  物质生活的欠缺,在禅悟的人看来不是苦恼,反而是修道的逆增上缘,所谓“忧道不忧贫”。禅者所追求的是“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立锥之地也无”的洒脱生活。在悟者的心中,处苦境固然不觉得苦,处乐境也不以为乐。
  譬如宋朝的道楷禅师,皇帝屡诏不赴,最后皇帝降罪,派官审问他。官吏尊敬禅师年高德重,教他托疾免罪的方法,但是他却宁愿受罚也不肯欺骗诈诳。对禅师而言,荣辱苦乐是平等一如的,悟道者由于能够勘破世间苦乐的虚妄性,泯除苦乐的差别见,因此处于任何环境、任何时空,都能悠然自在,放旷逍遥。
  (二)处在矛盾中,却能不矛盾
  悟道的禅师们有些言行举止及观念,让人觉得很怪异,譬如禅师们说:“益州的马吃草,牧州的牛发胀。”这话好比是说:高雄的马在吃草,台北的牛肚子胀了起来。这句话,乍看之下很不合常理。在我们的观念里,益州和牧州是南辕北辙的两个地方,牛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动物,如何能够融合在一起?由于我们对事相总是抱持对待化、个别化的心态加以观察,无法融合化、整体化地全局观照,因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一个重重障碍、支离破碎的世界。但是悟者却能把时空从矛盾障碍中调和起来,泯绝彼此、物我的对待差别,因此所看到的世界是重重无尽、圆融统一的世界。
  傅大士有一首诗,最能表现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境界:“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在禅悟者看来,空手不仅可以握住一柄锄锹,空手更能拥有整个宇宙虚空;也唯有“空”心,才能真正拥有宇宙而不贪著。对悟者而言,须弥固然能够包容芥子,芥子也能够纳摄须弥;雨打花萎、风吹絮扬是自然现象,而“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也是平常稀松的事。透过禅悟的功夫,宇宙的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之间,不再是彼此矛盾隔碍的状态,而是互相融摄调和的关系。但是悟者这种境界,并不是一般人所能胡乱猜度的,没有禅悟的体证功夫,而随意模仿禅者的言行,有时候反而会画虎类犬,贻笑大方。
  有位年轻人打坐时,看到老禅师走过来却不起身问讯,禅师数落他:
  “你这个年轻人,看到老人家来了,怎么不站起来迎接呢?真是不懂礼貌!”
  年轻人回答:“我坐著迎接你,就是站著迎接你。”
  禅师一听,上前打了年轻人一个耳光,年轻人愤愤地说:
  “你怎么打我?”
  禅师笑道:“我打你耳光,就是不打你耳光。”
  禅不是世智辩聪,禅更不是装模作样,禅悟之后的智慧是自然的流露,不是忖臆仿效所能得到的。
  (三)处在妄心中,却能无妄心
  有位信佛虔诚、严持戒律的王居士,平时谨言慎行,洁身自好,受到众人的敬仰。后来有些同修发现,一到薄暮黄昏,王居士就独自一人走向后街的烟花柳巷。难道一向自持严谨的王居士,也禁不起女色的诱惑,自毁清誉吗?大家在背后议论纷纷。
  有一位好事者,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有一天尾随在王居士的背后,想去探个虚实。两人穿街走巷,来到了一家“翠花阁”的地方,里面妍美俏丽的姑娘们,一看到王居士来了,纷纷莺声燕语地向王居士殷勤问好,然后簇拥著王居士上楼去了。这人愈发迷惑,也跟著偷偷上楼,霎时被一幅动人的景象震慑住了:原来刚才那群喧闹嘻笑的姑娘们,个个正襟危坐地在庄严的佛堂前,凝神贯注,倾听王居士说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