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关于谈锡永上师谈大圆满(2)

宁玛派“如来藏”之说,原来如此,只可惜很少人理解,甚至许多宁玛派的人亦不解此,老是将“如来藏”当成本体,结果就得出错误的结论。 六年心血一席话 前所介绍的宁玛派说“如来藏”,看起来简单,可是这简单的理

宁玛派“如来藏”之说,原来如此,只可惜很少人理解,甚至许多宁玛派的人亦不解此,老是将“如来藏”当成本体,结果就得出错误的结论。

六年心血一席话

前所介绍的宁玛派说“如来藏”,看起来简单,可是这简单的理解,却花费了笔者近六年的心血。

这六年。笔者住在夏威夷岛的山谷,读古代的佛家经论、读时贤的论述、读外文译著,一边读,一边修密法,并且用不同层次的密法,去配合不同层次的理论(见地),是故读过一堆书后便去闭关,然后才领悟到敦珠宁波车所传宁玛派的“如来藏”义理。同时悟到,一切宗见,实在是该宗派祖师实修时的体验,由于每位祖师的根器不同,是故所悟的境界便有差别。所以,我们不能说这宗对,那宗错,只能说,在层次上,这宗比较接近绝对的真理;那宗则比较远离。是即所谓“次第”。

藏地宁玛派秉承印度诸师旧说,建立“九乘次第”,又建立“四宗五见”,并且将四部密续与之作配合,这样做,并非机械的建立,而是印藏诸师在修行道上确有所见,并依其所见的境界作配合。当然,凡配合必有点机械,但若违貌取神,便应该承认其配合合理。

笔者过去不喜欢“唯识”,认为繁琐,自从悟出实修境界即是见地之后,对它便再也不敢轻视,于是从头再学。后来忽地将“如来藏”跟“唯识”融合起来思索,再看宁玛派“大圆满”系列中英文著作,然后始悟出其见地如是。

世事往往很奇怪,当未得窍时,看一本书,处处都是疑问,一旦得窍,看同一本书,便觉句句可解。

宁玛派说“如来藏”是用(功能)而非体(本质),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未有这概念前,读一切有关“如来藏”的经论,都模模糊糊,总以为凡说“如来藏”,必指其为一事物,是故应追究其本体到底是空抑或非空,可是一旦得窍,则读经论时,每句话便都觉得它其实是说“如来藏”之用。

在这里,笔者不想举例,一举例便要举出一大堆经论,殊非撰写本篇的意趣,但却想说明一下:为什么许多谈“如来藏”的祖师,不简简单单介绍这个概念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便要跟实修联系了。

当我们心中存有一个见地,认为一切现象与境界都属实有,于修法观想时,便会出现一个“实有境界”;但当我们于修法时,心念一转,认为一切境界现象无非都是心识所变,这时,那个“实有境界”立刻便随心念之转而转,想恢复原来观成的样子,已经无法办到。

所以,若心中持有见地,认为“如来藏”非本体而只是功能,对修“如来藏”前行的人来说,可谓了无益处,徒然影响其修习。密乘祖师之隐约其词,实有必要。

读者或许会问:既然祖师不说,为什么你却又说呢?这就是时代所需了。

藏传中观之学流入汉土,是由于译师接近格鲁派,因此便多将宗喀巴大士师弟的论著介绍,同时又译出格鲁派所推崇的印度论师论著,多为中观应成派之说,中观学由是便在汉土发扬,一时称为显学,故与唯识家争衡。

格鲁派许应成派之说为了义(究竟的道理),“如来藏”说为不了义(不究竟,只是权宜建立的道理),这个说法,影响了汉土的学者。但假如这见地成立,则宁玛派视为至高无上的“大圆满”法门,便无建立的依据,甚至汉土的禅宗亦无证悟的依据。

再加上如今又出现了一种情形:显乘学者,居然有认为印度佛学只有唯识及中观两派,“如来藏”的学说则不成体系。这种见地,便比说之为不了义更坏。

密乘行人呢?即以“大圆满”法系标榜者,对此法门却说不出道理,只说什么光脱脱、赤裸裸、本来清净之类,这些话头,实无法抵抗中观应成派理论的评破。

为此,如今已到了要说破“大圆满见”的机遇。至其影响,实在亦可以抵消,于修行前行时,仍然把他当成是“自明本体”就可以了。所谓“自明”即是“法尔”,不假观修而成。

禅宗即是“大圆满”

《维摩诘经》说“如来种”,但非专说,是故读经的人便容易将注意力转移,注意到他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其实,这个法门即是“无住为本”,无住者,不生分别想,能不生分别,则烦恼、非法、邪见等皆是“如来种”,因为此时心识已不为所染,亦即心识不起污染的功能,而清净的功能便自然显露。由烦恼离烦恼,即是如此。“大圆满”所修习的,即是如此。若解之为圆陀陀、光脱脱,是尤落在分别的层次,并非“无住”。

禅宗在六祖以前,用《入楞伽经》印心。此经所说,便亦是“如来藏”的思想。禅宗的修习同“大圆满”,只无其前行,由是可见,一修到这个阶段,便非以“如来藏”作为见地不可。

试举一宗禅宗公案为例──

尼到赵州问密密意。赵州伸手便探其穴。尼曰:“和尚还有这个!”赵州曰:“某无这个,汝却有这个。”

“有这个”,便非“无住”。故赵州禅师之言,等于说:“我无分别,你却有分别。”这便是禅家的“密密意”。赵州说有说无,非说本体有无,只是说心识说起的净染功能。

婆子烧庵的故事

禅宗还有一件故事──

一个婆子建庵供养一个禅和,经二十年,令二八女子送饭给伺。一日,令女子抱著禅和问道:“正当恁么时,如何?”那禅和答道:“枯木倚寒岩,三春无暖气。”

女子将禅和的话头说给婆子知,婆子怒道:“我二十年只养得个俗汉。”于是将禅和逐出,放火烧庵。

看起来,这禅和精严戒律,似无不对,婆子却为什么发怒呢?原来禅和所修的只是枯禅。枯禅也者,即与日常生活严格脱离,自己的心识是与尘世漠不相关的境地,这样的禅,似乎清净,实际上却未经考验,有如小孩子一出生便用氧气罩罩起来,跟细菌绝,但我们却绝对不认为这孩子健康。

开悟的心──或者说“大圆满”的心,是经过考验、百毒不侵的心,这样的清净,才是真正的清净。禅宗谓之“大死一场”。宁玛派祖师传下许多歌,称为“金刚歌”,其中所咏唱的,大抵类乎汉土禅宗的语录。印度的佛门之花,开在汉藏不同的土地上,用不同的养料滋养,结出来的果实却绝无分别。

所以要了解“大圆满”的在烦恼中修离烦恼,应该先了解这个婆子烧庵的故事。“三春无暖气”,恰恰便是分别执著的烦恼。


 

编辑:本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