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宗文化与和谐社会(3)

谈到社会和谐,必然包括三个层次的和谐:第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第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三,一个人身心之间的和谐。这三种和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人们往往忽视第三种和谐,即个人身心的和谐

谈到社会和谐,必然包括三个层次的和谐:第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第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三,一个人身心之间的和谐。这三种和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人们往往忽视第三种和谐,即个人身心的和谐,事实上,只有一个人的身心和谐了,心态平衡了,心情舒畅了,精神振奋了,才能正确地认识、对待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这“三种和谐”,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

通过上面对禅宗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断言,只要抛弃佛教文化中那些糟粕和消极的东西,挖掘和发扬其积极和优良的成分,将对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三种和谐”的实现是大有补益的。下面,从“三种和谐”的角度看: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佛教提倡不杀生、放生、素食等观念,对今天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河湖、甚至维护生态平衡都是有益的。佛教所谓的“生”,是泛指“生命”,不仅包括人的生命,而且包括动植物的生命;“不杀生”,则指不伤害人的生命,也指不伤害动植物的生命。佛教徒就是因为有了不杀生的观念,所以他们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使佛寺庙宇周围山清水秀、草木丛生、鸟语花香、生态平衡。可以设想,如果今天人人都树立起这种观念,那么我们也能保护好森林草地,使那些珍稀动物不致于灭绝,我们也能保护好江河湖海,使江河不致于污染,鱼类和水生物不致于死亡。

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方面:佛教提倡的各种道德伦理观念,对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佛教的“弃恶扬善”观念教人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说谎)、不欺骗,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等等。这些观念,无疑对保持人际关系的稳定,推动家庭和邻里关系的和睦,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都是有益的。佛教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观念,主张人与人在先天本质上是平等的,主张消除等级差别、男女差别、贫富差别,鼓励人们以慈悲之心,去怜悯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这种观念对于维护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和谐是有促进作用的。另外,佛教的“普度众生”观念,如果去除其宗教消极的内涵,应当说,其中包含着利他主义精神、博爱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主张,在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后,还要去启迪、帮助那些尚未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人们,直至众生都获得解脱。这种博爱和奉献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它可以鼓励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去帮助尚未富起来的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可以鼓励东部富裕地区的人去帮助西部落后的地区,以促进东西部和谐发展。

在个人身心和谐方面:佛教“灭除贪欲”的理念和“静心修禅”的方法,对于现代人保持心理健康和身心和谐也是大有益处的。今天,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活的高度紧张以及倒闭、失业和下岗的威胁,许多人的心态发生了扭曲,身心不和谐,心理不健康。许多青年人走上了贩毒、吸毒、各种犯罪、甚至自杀的道路,就是最明显的例证。佛教,特别是禅宗,尤其重视禅定,主张恬淡虚无、静心修禅、内省直觉,以证悟人内在之本性。如果去除禅定的宗教内涵,我们就可以把佛教修禅的方法和形式转化为一种修养身心的体育锻炼方式或一种精神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平衡心态,治疗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禅宗之所以能在西方国家流传,就是和修禅可以平衡心态,治疗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功能分不开的。故而,禅宗和印度的瑜伽术在欧美特别受青年人的欢迎。此外,佛教还要求信徒在坐禅之前,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消除自私欲望,抛弃对物质生活的迷恋和追求等等,这些思想对于今天人们克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名利主义,实现精神理想与物质追求的平衡、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统一,也是有益无害的。

总之,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和整理佛教文化中的精华并使之发扬光大,在今天是有现实意义的,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有积极的作用。(信息来源:摘自《佛法心中心》)

编辑:小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