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宗文化与和谐社会(2)

由于禅宗在美国和西方的传播,禅宗的思想正在对西方的哲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等学科产生巨大的影响。美籍中国学者傅伟勋教授,根据他多年对禅宗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了解,写了一本专著,名为《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

由于禅宗在美国和西方的传播,禅宗的思想正在对西方的哲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等学科产生巨大的影响。美籍中国学者傅伟勋教授,根据他多年对禅宗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了解,写了一本专著,名为《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他在书中写道:“我在夏大时期的禅宗研究,不但扩大了我的精神视野,也同时使我隐隐感到,禅道思想(包括庄子在内)在不久的将来对于整个西方哲学、神学、心理学、心理分析、精神医学乃至精神疗法可能产生的巨大挑战与影响。”

禅宗文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哲学学说、参禅方法和实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和武术气功等等。但是,禅宗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应当说,其核心在于它的心性论哲学与相关的道德伦理思想。

禅宗的心性论有许多学说,如道信提出的“明净心”和“念佛净心”说,法融提出的“心性本空”和“无情有性”说,神秀提出的“染净二心”说、惠能提出的“性本自净”和“见性成佛”说等。在这些学说中,最能代表禅宗思想的是惠能的心性论。惠能的学说,简言之,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他在《坛经》中说:“世人性净,犹如清天。……妄念浮云盖复,自性不能明,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这表明,人的本性是清净的,具有先天的智慧,只是被世俗的妄念浮云所遮盖,所以不能觉悟。只要得到正确知识的指导,灭除妄念,就能内外明彻,证悟到自身的真如本性。第二层,他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在这里,自性是指本性或佛性,当本性被迷妄覆盖时,佛性只是在人的内部潜藏着,而不能显现出来;一旦破除迷妄,证悟到本性,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成佛并不是把人体换成佛体,而是把人内在的佛性(即善的本性)揭示出来,显现出来,使一般的人也提高到佛的水平。这就是惠能所谓“性本自净”,“见性成佛”的学说,它代表着禅宗文化的理论基础。

禅宗和其他中国佛教宗派一样,它们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学”、“四摄”和“六度”等修持理论中。所谓“三学”,指戒、定、慧三种。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定,指禅定,即坐禅;慧,指学习佛教真理,增长智慧。中国的佛教徒还把以个人修持为中心的“三学”,扩展为面向社会、具有更丰富社会内容的“四摄”和“六度”,认为“四摄”和“六度”也是每个佛教徒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所谓“四摄”,是指佛教徒引导众生修行的四种方法:一是布施;二是爱语,指用佛教义理为众生讲法;三是利行,指劝导众生进行修持;四是同事,指深入到众生之中,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教化。所谓“六度”,指从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六种途径: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忍辱,四是精进,五是禅定,六是智慧。以上十三项,除了禅定和智慧外,其他各项都具有道德伦理的意义。在这里,应当说明一点:有些人认为,禅宗主张以参禅为主,因此他们一味追求坐禅求佛,而排斥持戒和读经等等。实际上,禅宗各派虽然在修禅证悟的理论和方法上有分歧,但是他们并不忽视戒律的修持,也不排斥讲经读经,并且认真地履行他们对社会应尽的各种道德义务。

分析了禅宗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在禅宗的哲学和道德学说中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元素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众生平等的观念。禅宗认为,人的本性原本是清净、善良的,只是因为外部肉体所产生的欲望,以及对物质世界和世俗生活的迷恋,才把内在的本性覆盖住了,使其不能显现出来、发挥作用,因而人陷入迷妄和痛苦之中。任何一个人只要经过努力,破除贪欲和迷妄,证悟到自己的本性,就可以成佛。这就是说,不分贵贱高低,人与人在先天本质上是平等的,只有自己努力修行,每个人都可以把内在的善性揭示出来,达到佛的境界。禅宗这种先天平等的观念,反映出下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心声和愿望,由此深受广大下层人民的欢迎。

慈悲的观念。禅宗和其他佛教派别都宣传一种大慈大悲的观念。慈就是慈爱众生并给他们以快乐,悲就是悲怜众生并帮助他们解除痛苦。大慈大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分教派、信仰、民族、种族,有困难时,都一律给予关爱和帮助。这种大慈大悲,很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博爱精神。禅宗所遵循的布施、行善、不杀生和放生的道德观念中,就包含着这种慈悲精神。

普度众生的观念。禅宗遵循的“四摄”,就是指一个佛教徒在自己解脱之后,还要修“菩萨行”,要去帮助和启迪其他的人觉悟和成佛。因此,他应当为那些尚未解脱的人讲解佛教真理,指导他们的修行,对于个别的人甚至给予单独的教化和帮助。其目的就是要普度众生,使一切人都获得解脱,只有众生都解脱了,他自己的解脱才有保障,才能保持长久。这种普度众生观念包含着一种利他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弃恶扬善的观念。禅宗要求僧徒严格遵守五戒,认为遵守五戒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五戒中的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说谎)、不饮酒等,都是教人放弃邪恶行为,放弃了邪恶,就为行善奠定了基础。此外,佛教还要求信徒不两舌(不搬弄是非、不挑拨离间)、不恶语(不说粗鲁话、不恶意攻击)、不贪欲(不贪占他人财务、权位、妻室等)。从社会功能来看,佛教提倡的这些戒律显然有助于社会道德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此外,还有一些,在此无需赘述。禅宗文化中的这些积极因素,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会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正面的影响。

最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我们党根据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中国社会出现的新特点,提出了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使命。这不仅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而且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使命,就必须调动各级政府和全国各阶层民众的一切积极性,也要使用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法律的、道德的一切手段。我们认为,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中一切优秀和积极的东西,并把它推向社会、发扬光大,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这项手也是不能忽视的。

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佛教文化的态度就像对待其他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我们的基本方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此,发掘整理佛教文化中精华的内容,使之为为今天的现实服务,应当是我们值得重视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