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契入空性引导之关键(2)

一般而言,此类猛利方法都是从寻根入手,在根尘和合成识这样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触十八界之一处上,打破根尘相偶生识的坚固串习,使根尘失偶,能所(对立)失衡,从而二执松动。此时诸识不易按平常串习升起,自心妄想多

一般而言,此类猛利方法都是从寻根入手,在根尘和合成识这样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触十八界之一处上,打破根尘相偶生识的坚固串习,使根尘失偶,能所(对立)失衡,从而二执松动。此时诸识不易按平常串习升起,自心妄想多数得到排除而本觉智明晰自显。然而能否学会此类方法、达到这个效果,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人自身的各种因缘。例如,某些学人意根粘法尘的串习非常坚固,非生死相逼关头不能松动,则难以学会在意根上着力。

就六根而言,虽然都是可下手处,最常用的下手处是眼耳意三根,因为此三根明利广大。如《楞严经》文殊菩萨述普贤菩萨云:“心闻洞十方,生自大因地,初心不能入,如何得圆通”,即说明了意根入手的猛利与困难。

而从破坏能所偶合的主被动上看,则有两大门类。一类是教会学人用某些可操作的方便调控自心,让学人自己将根尘间牢固的粘着串习突破,破坏惯常的能所二执,称“扯脱”。就学人而言这是主动做法,如椎击三要诀之猛呼一声“呸”。另一类是引导者使用某种方便,将学人正要粘着的尘境夺去,短暂地强使学人能所失偶,破坏其能所二执串习,使学人心无处可攀援,称“夺所”。这并非学人能够主动使用的方法,而是师长教学的手段。如禅宗“牵耕夫手中之牛,夺饥人口中之食”,见诸众多公案。

学人若学会扯脱,则此后能经常自我调整与空性相应,不必过多依赖外在因缘,这对以后的修学极其有利。但如前所述,学会扯脱并不容易,需要有可操作的心行引导口诀,需要有通达此法的人耳提面命。即使如此,若干人得到口诀后经过学习仍然未能掌握修持的要领。这些心行引导对未通达之人是如此难教难学,以至于禅宗兴盛时代的大师们大多放弃教导他们弟子扯脱,而直接相机对弟子们夺所。以夺所作为主要手段引导学人,固然反映出那个时代大禅师们的高深证量与高明善巧的方便。因为未对所行方便给予详细解释,却也增加了后人通过教下深入宗门的困难,使禅宗后世的继承更加艰难。

无论借用扯脱或夺所,设若行人心态已经调整到简明状态并稳定,则当继之以毗婆舍那。特别是使用某种殊胜方便,将行人心态调整到杂相干扰不多而空性本觉几乎赤裸时,当进行毗婆舍那,将现量与所学对空性的正知见对比,例如与龙树菩萨的八不表述对比,作为根本性的楷定。此过程在密教无上部称为“直指心性”。由于现量明晰显现,类似于面前摆了花岗岩样品,体认变得直截而容易。这样的毗婆舍那理论上说只需要做一次,行人就可契入空性。实践中由于行人心态未必十分纯净,慧力也未必足够得力,类似的毗婆舍那过程可能需要进行数次乃至更多。但也绝对不会象散心位下交替修那样长期反复不得结果。需要提醒的是,在此毗婆舍那过程里必须学会转身,即要学会不依赖能所对立的方式认识空性。换句话说,不能把空性本觉智放到被认识的“宾格”上去,否则毗婆舍那就不算成功,行人仍一时不得契入空性。

依扯脱、夺所之类方式契入空性者,其空性现量与具备禅定力者的契入并无差别。然而由于不具备禅定之力用,虽可契入空性,不能立证果位。此是与具禅定力者不同处。禅宗历史上破关契入空性者颇多,而如佛经上“善来比丘”立证果位者甚是罕见,多数须继之以保任等修行而进证解脱,是为旁证。但即使一时不具力用,现量契入空性之行人道眼初明,佛法大意不再混淆不清,自己当学当行之事也开始明确,菩提道上的真正修学当由此开始,与蒙着眼睛走路的行人显著不同。

三、对方法与环境等因素的考量

任一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有其适用的因缘与不适用的环境。上文曾提及自力扯脱与他力夺所的优缺点。夺所的主要长处是避免了学人为学会扯脱面临的困难,而其约制是极其依赖外缘。学人难以期望时时刻刻、始始终终有明眼人在旁,反反复复用夺所来帮助自己。对于学人寻根而自力扯脱的方法,其主要缺点在于难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学会。而在具体操作的优缺点方面,以下方面的因素也对后续的修学便利与否有重大影响。

1、心行上的操作方法必须明确,含糊而不可操作的方法让人难以下手。

2、学会操作后所引导到的心态要尽可能“干净”。虽然空性本觉并不因为妄念多而消失,大量妄念对初学契入空性的学人无疑是增加了巨大的干扰与困难。

3、操作最好没有外在行相。例如,椎击三要诀是相当著名而有效的方法,其操作核心为自呼一声“呸”,是为外人可见之行相。对单独住山闭关的禅修者,如此一“呸”并无问题;但在家居士若要半夜在家引导自己,则很可能吵到家人引起不便。更极端情况可以设想,若公共场合下烦恼反复升起,故行人需要反复呼“呸”引导,将是什么景象。

4、熟悉方法后的操作最好是瞬间的。比如椎击三要诀里的“呸”,瞬间完成是重要的优点。试想于生活中修行,如果环境以十秒间隔反复刺激行人生起烦恼、脱离正受,而需要三分钟来重新引导行人回归空性正受,那么这样的引导是完全没法应对环境的。而瞬间完成的操作能够应付。

5、引导到的心态最好能与妄念“兼容”,就是说即使有妄念也不容易被妄念“淹没”正受,则毗婆舍那以及以后的保任都容易进行。

6、操作方法最好是座上座下通用一如的。3、4、5都具备的方法才有可能做到这点,而此点对后续修学增加的便利是明显的。

全面具备上述优点的操作方法并不容易找到。然而于上述要点处留心,可以对各种引导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环境做出大致的判断。

四、常见错误辨正

坊间对寻根修法误解颇多。每见自称修于某根者,详询其具体修法竟是尽在尘上操作。而且此类书籍颇多,或见诸名家,以至积非成是,自误误人。凡行人着力于诸根者,必使根尘失偶出乎能所串习之惯例,而使行人能尽快超脱能所对立之执着。若于尘上操作则行人必循根尘和合成识之串习,不能迅速突破能所二取之执。于尘上操作之法或许也是具备殊胜功德之修法,但其超脱能所之猛利难与寻根修法相比,效果断然不同,此处须当厘清。比如自命耳根圆通法门者,如若仅是在声尘上反复搬弄,则断非耳根圆通。至于是殊胜或庸劣、内道或邪道,则还要看其所持之见,以及对声尘的具体用法。

所谓“寻根”不过一名称方便,实际修法里只是要将坚固的能所串习执着破坏,不可误解为要寻找到这个根。众生六处十八界里,六根是“能”,六尘是“所”。若想将根寻到,即是要将根(能)放到尘(所)的位置上去,如此根既为尘(所),不复为根(能)。故知期望在心行上寻到任何一“根”,都不可能做到,为知见不清的表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