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3)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德多否?”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德多否?”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佛问道:“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果有人将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进行布施,这人所获得的福德是否多呢?”

须菩提说:“世尊,很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样的世间福德是有相布施,本身并无自性,所以如来就世俗报施的福德而言说福德多。”

佛又说:“假如再有人能够领受、奉持、理解这本经,哪怕是其中四句偈,并向他人解说,那么这人的福德福报,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福德福报还要大。为什么呢?须菩提,这是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得成佛果,以及诸佛具有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和佛法,都是从这部经悟出来的。须菩提,你又应该知道,所谓佛法本身也不过是方便设施,借此开悟而已,对佛法本身也不能执著,佛法从本质上说是万法本具的法性,只是取个名字叫做‘佛法’而已,因此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点评]《心经》上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讲十方三世的各位佛,都是依靠这种无上智慧,彻悟真理成就到彼岸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得成佛果的。

佛法并不是某个佛的发明创造,法性是终极真理,佛只是终极真理的发现者。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是现在的佛,那他是在胡说八道。因为佛是无法可得,住在无相中。真是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什么都没有。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释迦牟尼佛始终以一个低人一等的乞食者的身份行乞度化;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有人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那么这人已经著相、着魔了。

同样是给老人让座,有人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有人认为这是做人应该做的事情,很自然,心中不留一点痕迹。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否?”

须菩提言:“否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否?”

须菩提言:“否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否?”

须菩提言:“否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否?”

须菩提言:“否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争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无争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无争行者。”

[译文]佛又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初果须陀洹果位的修行者,能够怀有‘我证得了须陀洹果位’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我认为不能。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即预入圣者之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诸外尘境界,而心中又不存有进入圣者之流的观念,这才真正叫做须陀洹。”

佛又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二果斯陀含果位的修行者,能够怀有‘我证得了斯陀含果位’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说:“世尊,我认为不能。为什么呢?斯陀含意思为一往来,即得斯陀含果的人,还要托生天上一次,托生人间一次,然后断惑开悟,但心中又不执著往、来之相,实无往来之相,这才真正叫做斯陀含。”

佛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三果阿那含果位的修行者,能够怀有‘我证得了阿那含果’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世尊,我认为不能。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即得此果位的人已断绝欲望,不再托生欲界,可他心中又不执著不来之相,实无不来之相,这才真正叫做阿那含。”

佛继续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四果阿果汉果位的修行者,能够怀有‘我证得了阿罗汉果’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说:“世尊,我认为不能。为什么呢?阿罗汉意思为无生,心中不再有任何法相的执著分别了,没有一个具体的法证到空。世尊,如果有‘我证得了阿罗汉果’之类的念头,那他就变成了执著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种法相的人了。世尊,佛说我已证得了一切平等、无争无恼的禅定境界,是彻底断除欲念、人中道行最高的阿罗汉,可是,世尊,我不会生起‘我是彻底的离欲者’这样的念头。世尊,我如果作出这个念头,说我自己得到了阿罗汉之道,便是我已生了一个妄念,便是有争,就不能称得上无争、六欲顿空。那么,世尊就不会说我是乐于寂静、无争的行者了。正因为须菩提已彻底舍弃分别执著之心,也不执著于自己的一切功行德相,所以才称须菩提是乐于无争的行者。”

[点评]本品(章)以小乘佛教佛门修行的四种果位为例,说明无相的道理,(得而无所得,心有所得,皆是住相,)要求人们破除对修行果位的执著,与前面几段申明破执相布施、求世间福报的主旨相应,使修行过程中执因著果的意念和行为都得以扫除,扫相破执的般若智慧得以流行于佛法修行的整个过程。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否?”

“否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否?”

“否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于意云何,是身为大否?”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我从前在然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佛法?”

须菩提说:“世尊,你在然灯佛处实质上没有得到什么佛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