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修行的态度与道情(3)

“轻安”是指心情很好,恰如刚刚洗完热水澡那般舒畅的感觉。晚上七、八点,闲躺在庭院椅子上看月亮,清风徐来,轻松无事,轻安的感觉就像这样子。如果在打坐时,轻安的感觉就是没有身体负荷的感觉,纯然只有呼吸,

“轻安”是指心情很好,恰如刚刚洗完热水澡那般舒畅的感觉。晚上七、八点,闲躺在庭院椅子上看月亮,清风徐来,轻松无事,轻安的感觉就像这样子。如果在打坐时,轻安的感觉就是没有身体负荷的感觉,纯然只有呼吸,没有烦燥,没有念头。

“清晰”就是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念头出现什么?五蕴展现什么?谁在跳舞?其他的识都是在观照。

“放松”本身含有清楚的因素,松并不是散,而是彼此的关系非常确立,却不互相牵扯。比如说,手归手,脚归脚,彼此的关系很明朗。若手被脚压著就不是松,压力太大、太久,感觉变麻,就不是松了。松是身心妥协的状态。若身在这里而心跑掉了,那就没有松。妥协是经过协谈之后,达到融洽和谐的状态,如果放在人际关系上,松的感觉是权责清楚的,彼此互动无碍的。并非散漫无组织的状态。

“道情”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规则,我把它列了几点:

(一)无害的

修行在个人方面要有正见,在互动上要讲求的是无害。正见与无害,简言之,即智慧与慈悲。慈悲的原动力就是无害。所谓“悲智双运”则是以正见为前导,以无害为基础。无害是没有任何害意,虽然有时动机无害,但无知所造成的无心之过也会伤害。所以必须是建立在正见上的不害,而不是无知的不害。例如,正话是能够帮助对方增善的,但是如果为了对方好,责备、鞭策造成伤害,甚或酿成自杀,虽是一番好意,仍有罪过呀!因此,我所谓的无害必须是确知的正见之下的无害,清楚地知道行为的出发点、因果关系,以这样的态度来展现道情。

(二)准许对方具有思想

对方想法跟我不一样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他的学识背景、他的认知、他的体验,跟我有层次、程度上的差异,所以他的想法跟我不一样,我应该容许这样的存在。不必强求对方的思想观念一定要跟我一样。我们要承认他在人格上的独立性,他还是有权利生存在这个世间。佛陀时代,曾经有两个集团的比丘吵架,佛陀在劝解无效之后,就离开了。有人问要不要继续供养这些比丘,佛陀告诉他们要继续供养。虽然他们意见不一样,会有吵嘴的时候,他们仍然是比丘,仍然需要接受供养。就是说我们应该尊重对方自由思考的权利。

(三)袒开胸襟

虽然我们尽量做到在正见的范围之下能够无害,也充分地尊重对方的自由思想,可是事实上,我们因为因缘上的掌握并不是那么完美,有时候也会无意之间,做出不符合彼此要求的状况来,要想达到百分之百的标准也困难,或许言语上也有龃龉。所以,当对方跟我提出建议或回馈时,我们应该袒开胸襟来接纳。

(四)直心回馈

对内尽量让自己忠于自己的缺失,检讨自己的缺点,反省自己的贪嗔。对自己的剖析,不管是不是公开给别人看,一定要忠实,毫不诿过,不要自己骗自己或找借口原谅自己。在还没有想到原谅不原谅的时候,就应该要坦诚。对外则尽量观察对方的优点。当然,如果这一个团体都达到彻底的解脱状态,就不必要这些了。实质上我们是一同走在修行的道路上,有些人走在道路上,若只有石头,难免容易受伤,所以要尽量找对方的优点。先找对方的优点,直接面对自己的缺点,这样才会有良好的互动。

(五)去除“慢心”

所谓“慢心”是指主张突出因缘。一个人在团体里,尽量不要突显自己的重要性或明显度。须知在一个团体里,每一分子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及功能性。他有他这个角色的必要性,这个角色他是肯定存在的。所以不要去突显自己这个角色,或突显那一个角色的绝对重要性,因缘法则是相对存在的法则呀!

(六)依法不依人

“法”可以解释为游戏规则,这个规则订定之后,任何人都要服膺。不管订规则的人是谁,其目前身分如何,他一定要依法,依游戏规则。千万不要因为人的变动,因执事的改变而改变法的精神。法当然也可以改变,但那是大家共同讨论而改的,不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是依法不依人。这里的“法”也可以解释为真理,但真理比较抽象,所以简单解释为团体订出来的游戏规则。“见和

同解,利和同均,戒和同行”。见解一样时,大家比较容易达到共识,凡事透过讨论,这是道情上的见和同解。至于利和同均,并不是每个人分的利益都是等量的,而是说每个人都能接受。譬如,有五个馒头两个人分,一个人分两个半吗?如果有人说我只要一,个就够了,则另一人可以吃四个。就他来说,一个就够了,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他也不愿意太多,也不愿意太少。另外一个人分了四个,他若觉得恰恰好,那么这就是利和同均了,而不是截然地每人分两个半,让一个人吃不够,另外一个多余形成浪费。这是经过讨论达到的协调。戒和同行是说游戏规则一样,大家的行动就一致了。当然,最后展现出来就是身、口、意的无碍彼此的身、口、意都不会造成自己或对方的挂碍。依法不依人,就是僧团的最后总精神。

(七)觉他

道情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觉他。一定要有觉他的热心,就算是“鸡婆”也无妨。要帮助他人自觉,如果我们看到团体里面,有一个人有了缺失,这个缺失已经造成他的昏沉,他的愚痴,他的贪了,那么我们不妨透过不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跟他提醒,跟他点明,当然最好配合爱语。

(八)慈悲

慈悲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那是一种柔软的心,一种出自于可以牺牲自己,成就别人的态度。不管是什么事,任何行为只要有助于彼此贪嗔痴的消除,就是慈悲。若能怀抱这种态度,则身、口、意无不展现出慈悲来。

(九)团体的成就

我们最后目的,是要达成团体的成就,而不是个人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加入这个团体,他的目的不在于藉这个团体来成就他自己,而是希望透过他的投入,让这个团体的成就更高。最好的方式是团体有成就,而个人的成就丝毫不突显。事实上,如果这个团体是和谐的、团结的,当团体有成就之后,每个人的成就都会被肯定,因为团体的成就是个人成就的俱足,最后的展现道情即是如此。(信息来源:《新雨月刊》)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