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从《六门教授习定论》看习定的入门方便(2)

二种障,也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者:烦谓烦扰,恼谓恼害,烦扰身心,恼害有情,使自他不得安隐,故名烦恼。烦恼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两类,《百法》说有二十六种,《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说有一百二十八

二种障,也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者:烦谓烦扰,恼谓恼害,烦扰身心,恼害有情,使自他不得安隐,故名烦恼。烦恼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两类,《百法》说有二十六种,《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说有一百二十八种。何故名障?因有烦恼而造业,由业而感果,流转生死,障碍圣道及与涅槃,故总称烦恼障。《成唯识论》卷第九云:“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4] “所知障”者:所知是法,众生由于对法的依名取相,分别执着,故尔内障智慧,外覆法性,使智慧与法性不能相应,由此不得转依,障碍菩提。《佛地经论》卷第七云:“覆所知境,无颠倒性,令不显现,名所知障。”[5] 同论卷第四又云:“所知障者,于所知境,不染无知,障一切智,不障涅槃,虽有此障,见声闻等得涅槃故”。[6]此处所说的所知障不障涅槃,主要是指不障二乘涅槃,非指不障无住大涅槃。所以欲得解脱者,必须断除二障才行。《成唯识论》卷第一云:“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7]这就是不断二障,则不证二果;不证二果,则不得解脱;欲得解脱者,则必断二障的所以然之理。3、赖耶为二障体:阿赖耶识中恒有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此二障种子,依止赖耶而恒相续,故称赖耶为二障体。烦恼障种又名惑种,缠缚声闻,令不解脱;所知障种名一切种,缠缚菩萨,不证佛果。因此,欲断二障种子而证佛果者,则必须止恶修善,达法实相,积集福慧,方可对治和断除阿赖耶识中有漏杂染二障种子,也就是最终应转阿赖耶识为无垢识和大圆镜智。《摄大乘论本》卷中说:“念念中销融一切粗重依止”。[8]就是指修习止观,广积福慧,刹那刹那便可对治和销融阿赖耶识中二执二障的粗重种子。无性释云:“销融一切粗重依止者:阿赖耶识名粗重依止,损坏彼聚名为销融,如大良药销诸病块”。[9]也只有销融了粗重依止,才可解脱成佛。所以《习定论》中云:应知执受识,是二障体性,惑种一切种,由能缚二人。

已除烦恼障,习气未蠲除,此谓声闻乘,余唯佛能断。

断烦恼障者,名为声闻;一切障者,唯佛能断。

又声闻人只能断烦恼障的现行,不能尽断其种。何以故?微细最微细的烦恼障种,必于证金刚喻定,异熟识空,转阿赖耶识为无垢识及大圆镜智时,方可顿断其烦恼障种。《解深密经》卷第三佛告慈氏菩萨曰:“于如来地对治极微细、最极微细烦恼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证得无著无碍一切智见,依于所作,成办所缘,建立最极清净法身”。[10]同经卷第四中佛又以同样的道理告观自在菩萨曰:“永断最极微细烦恼障及所知障,无著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11]而小乘人不能转识成智,成就圆满清净的法身,故俱生微细烦恼障种,终不能除,纵证无学圣果,动作威仪,仍有前生习气所招的惑相现前。如无性《摄大乘论释》卷第九解“拔除习气”一颂云:“谓声闻等虽尽烦恼,犹有习气,随缚所作,掉举等事。如彼尊者大目犍连,五百生中常作弥猴,由彼习气所缠缚故,虽离烦恼而闻乐时作弥猴跳踯。有一独觉,昔多生中曾作淫女,今余习故,时装饰面。如是等类,非一切智所应作事”。[12]因此,只有彻底除二障体,转识成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和无垢识),才能获得真正解脱。所以《习定论》中颂云:若彼惑虽无,作仪如有惑,是习气前生,若除便异此。

如上所说是为初门“发胜意乐欣求解脱”义。

二、积集资粮断疑除恼

资粮一般指成就圣果的福德智慧,也就是成就菩提的资本净法。如人远行,必假路资粮食以资助其身;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摄大乘论》卷中引《大乘庄严经论》颂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13]也只有广积资粮,才可成就佛果,所以佛又名“两足尊”,意显福慧资粮两皆具足义。此积集资粮一门,《习定论》中说有四义:1、种植善根:首先学人不仅应当止十恶而修十善,更应于佛圣教,广学多闻,随顺法义,如理作意,深信因果谛理,深信三宝功德,更深信自己有大堪能成就三宝所成就的功德,建立正信,长养善根,此为积集资粮的第一步。《习定论》中颂云:“种植诸善根”,世亲释云:“此人先应修习多闻,复听正法”。是故应知,真正的种植善根,必须应于如来正法广学多闻,受持奉行,否则正信不生,善根不长。《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14]这就是指多闻的殊胜,如是多闻不仅能种善根,而且还能解脱出离证受涅槃。2、无疑:疑是根本烦恼之一,对因果谛理,三宝功德等怀疑不信,故谓之疑;断此烦恼,故谓之无疑。一般说来,乐闻正法,如理解义,于染净因果,诸法实相,已得决定胜解的如实智慧,到此之时,疑惑方除。所以说乐闻正法,断除疑惑,是积集资粮的第二个条件。3、除热恼:一切邪见,能烦蔽身心,焦热苦恼,不得清凉,故名热恼。此诸见中危害最大者有二:①欲显己德见:为使他知我是具德之人,于己无德而诈现有德,于己无证而乔装已证,有此见者,一切名利贪欲之心皆从此出。②我慢高举见:既认为我在他人面前具德有证,其心自必骄慢高举,轻视他人,增长过恶,广行不善,不行众善,与苦相应。除遣此二见者,名为断除热恼。4、于法流清净:谓听闻正法时,摄念收心,专心致志,心不散乱,相续而流,则自能使心清净,而五盖(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不起;若更能无住生心,安住上舍,听正法时,心无厌足,则自能勤修不息,与理相契,而渐备资粮。《习定论》中说:种植诸善根,无疑、除热恼,于法流清净,是名为积集。

能持、乐听法,善除其二见,但闻心喜足,是四事应知。

此两颂中后一颂是解释前一颂的。“能持”者:是指能受能持诸法圣教,故能植诸善根。“乐听法”者:由乐听法自能深信因果真理及三宝功德,从而断除犹豫徘徊的烦恼疑惑。“除二见”者:除遣“令他得知己有德见及我慢高举见”,二见除遣,热恼方息。“闻心喜足”者:对正法洪流,专心谛听,远离沉掉,终不以不欢喜知足而闻正法。成办此四事,是为第二门所说的“积集资粮断疑除恼”义。

三、依所观境成就正定

定者,依所观境,专注一趣,心不散乱,如如不动,故谓之定,所以说定是依所观境而起。纵是世间禅定,仍是不离所观境的。所以所观境是为习定生定之根本。此一门中共有七义:《习定论》中颂云:所缘、及自体、差别、并作意、心乱、住资粮、修定出离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