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慈悲?要常常往相反的方向说、往相反的方向看、往相反的方向解释。例如有人无缘无故地瞪你一眼,你心里一定毛毛的,此时,你应该要用相反的方向来解释、来体会:‘他瞪我一眼,可能是我的脸长得不太好看;或者我今天有什么不对劲,他提醒了我,我要感谢他。’‘人家的表情就是我的镜子’,见他面目可憎,多半是因为自己的面目大概也不太好,至少我的样子让他生气、我的气质让他讨厌,所以他才会瞪我一眼。 此外你也要想:他虽然是在瞪我,可能不是生我的气,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情不开心?他这时候应该受到关怀。所以不要‘以眼还眼’,应该避开他,或者替他念一句阿弥陀佛,愿他能够心里平安,这样就是慈悲心。否则,一旦生起对立心,你就离开慈悲心;若能为他设想,原谅他、可怜他、关怀他,就能转敌对心成慈悲心了。 如果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在你面前出现,你的心里一定会毛毛的,这时要想:‘他已经不讲理了,生气了,我应该讲理、不要生气,否则气上加气更麻烦。’因此不论任何时间,只要我们能用一种相反的念头来转变对人、事、物的看法,这就是慈悲心。 但是当我们还是凡夫的阶段,要想做到完全心中无敌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时时想到慈悲心,至少就不会老是生气了。 ◎智慧不起烦恼 不要以为开悟才是智慧,智慧是头脑冷静,是理智、理性。人的烦恼都是从情绪、情感产生,尤其碰到感情问题一定会有烦恼,必须用理智、理性来处理,烦恼才会减少。 曾经有一位女孩来找我,非常痛苦地哭着说,她认识一位男孩,交往了七年,二人在一起彼此都很痛苦,生不如死。可是分开又会互相思念,她想离开他,可是男孩子威胁她,没有她的话,他会去死。但她认为,如果她真的离开他,他并不会去死,如果二人继续缠在一起,倒有可能二人都累死。我要她用理智来思考衡量,过了一段时间,她想通了,便破涕为笑。 很多问题都应该以客观的理性来处理,要以权衡轻重的智慧去分析。有些人一遇到困难就到神前丢筊杯,这不是究竟的方法,如果用智慧、理智来处理,问题根本不会存在。犯了法要坐牢,可以委请律师设法减轻罪刑,但是应该坐的牢还是要去,那就没有烦恼了;有病的人要去看医生,也可以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有人在医生宣布医药无效的状况下,因为念了阿弥陀佛、念了观世音菩萨而奇迹式的复原,这种例子很多。 佛法的智慧,是指无私无我的观察力、抉择力、判断力,不论遇到任何状况,都只有应当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为自身的利害得失设想。由于凡事不为自己的私利求,所以不会为自己招致烦恼。 佛法的智慧,是因洞察世事无常,所以知道没有一事一物能够永恒不变;凡夫因为不解世事无常,所以把暂时的身心世界,当作小我大我,争人我、争多少、争内外、争对错,以致惹生许多的烦恼。 其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是没有智慧的人,不用理智、不用理性处理事情的人,若知佛法,情况就会改善。佛法是讲因果及因缘的,懂得因果,凡事不会怨尤;懂得因缘,凡事不会强求,哪还会烦恼什么? ◎忙人时间最多 在座的居士们,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都还能够安排时间来听佛法、学打坐、念佛、拜忏、参加法鼓山的护法工作,可见忙人时间最多。我认识一位家庭主妇,很少来共修,我问她原因,她表示每天都忙得很辛苦。问她忙些什么?原来她要照顾她的先生,每天忙个早晚两餐、做做家事,就觉得忙得不得了,可见闲人时间最少。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花费的时间并不多,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节省时间,不要拖泥带水地浪费时间。有人漱口要花二十分钟,一天漱上五次,就要耗掉一百分钟,这是很不经济的做事方法。 我有一位出家的朋友,他每天早上都要洗头,他真是本事大,一次次地洗,洗到盆里没有一点头皮屑才算洗净,每天至少花掉半个小时。 我问他:‘你有这么多时间洗头吗?’ 他说:‘不!我在修行,我心平气和地把我的头洗到干净为止,我的心也洗得干干净净。’ 我很佩服他,但是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可以洗头,所以我每次只要一、两分钟;诸位在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时,也要学着安排顺序,精简时间,就能够很快地把许多事情处理完毕。时间太多的人常常是不知不觉地就把时间耗磨了。 一些身居高位,或者经营大事业的人,每天要处理许多事,他们怎么应付呢?我曾问过一位大人物,他是怎么应付那么多公事的?他说:‘君逸臣劳,做主管的不需要忙,不必动笔,只要动嘴。我的头脑始终保持冷静,一遇到事情,我就告诉属下们处理的原则,不需要我自己动手。而且我一通电话可以处理很多事、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有的人不会处理事情,本来一通电话就可以解决的事,他却要打上二十通电话,讲了又讲,事情却未必得到解决。’所以他说:‘我做这个官,事情虽然很多,但是并不太忙。’ 我问:‘你有时间打坐吗?’ 他说:‘有啊!我每天早晚都打坐。’ 我认识一些工作非常忙碌的人,他们都有时间打坐。他们那么忙,哪有时间呢?有!特别忙的人一定有时间;不忙的人反而没有时间,为什么?因为宝贵生命、珍惜时间,就会善用时间;不知生命可贵、不懂时间无价,就不会争取时间。 ◎勤劳健康最好 身体虽然重要,心理健康尤其重要,所以健康应该是指身心正常,少病少恼,活得积极而又愉快自得。 在今天台湾的佛教界,有好几位大德都是身体很不好的,像印顺长老,今(2004)年已届百岁高龄,但他从年轻到老,健康状况总是不好,他的学识之深广、着作之等身,在佛教史上堪称罕见。他看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的着作,那么有学问,应该是最忙的人,而他却老是在害病。 又如印顺长老的弟子证严法师,她也常常身体不适,她的徒弟们很为她担心,她却平安的活了下来,每天不停地在忙。因为她充满悲愿,愿心无穷,所以健康状况并不会构成问题。 我的徒弟也经常担心我的健康,他们说:‘师父一天到晚早起晚睡,吃得少、工作多、谈话也多,如果师父一旦圆寂,我们法鼓山谁来承担?谁又能把法鼓山建起来?’徒弟们的这份孝心,我很感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