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四众佛子共勉语

这二十句共勉语,并没有前后一定的连贯关系与次第,不过,开头二句: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与最后二句: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是当中最重要的。 熟读背诵这二十句,并了解其中的

这二十句共勉语,并没有前后一定的连贯关系与次第,不过,开头二句:‘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与最后二句:‘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是当中最重要的。

熟读背诵这二十句,并了解其中的涵义,不但可自勉自励,也可勉励他人。如果每位信众都能了解这些理念,而且广为传播,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信佛学法敬僧 三宝万世明灯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知恩报恩为先 利人便是利己

尽心尽力第一 不争你我多少

慈悲没有敌人 智慧不起烦恼

忙人时间最多 勤劳健康最好

为了广种福田 哪怕任怨任劳

布施的人有福 行善的人快乐

时时心有法喜 念念不离禅悦

处处观音菩萨 声声阿弥陀佛

◎信佛学法敬僧

‘佛’,是觉悟的意思;也是指大彻大悟、自觉又能觉他、圆满彻底觉悟的圣者,尊称为‘佛宝’。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佛。释迦世尊是佛教的教主,二千六百年前,诞生于现在位于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的迦毗罗卫国,为预备继承王位的太子,他因为看到世界人类都有生老病死种种的痛苦,以及弱肉强食的种种现象,体会到众生的愚痴、人类的苦恼,因此放弃了王宫的奢华生活而出家修行,希望求得解救世间苦难的道理和方法。

经过六年的修行之后,终于在摩竭陀国的菩提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悟道。为了纪念释迦成道,后人就将这种树称之为菩提树,‘菩提’是觉悟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在悟道以后说,如果所有的众生都照着佛所修行的方法和道理去修行,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并说,在这个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还有许多的佛,如药师佛、阿弥陀佛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未来有许多众生会成佛,乃至所有的众生都可能成佛。为了离苦得乐、自觉觉他,我们要信佛学佛。

‘法’,是指佛所体悟到的人生宇宙的道理,和佛所经验到的离苦的方法。这些道理和方法,告诉我们如何修行?为什么要修行?如何才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所以被尊称为‘法宝’。

佛出现世间,是应化人间,为人间带来了法宝。用法宝来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让我们有修行的方法并懂得修行的道理,使我们从生老病死等种种的苦难和苦恼中得到解脱。因此佛教的教义就是要教大家学法,向谁学呢?要向僧学。

‘僧’,是指释迦世尊住世时代所度化的比丘僧、比丘尼僧。他们自己修行佛法,同时也教人修持佛法,是住持佛教的僧团,被敬称为‘僧宝’。出家僧众是住持佛法的中心,代表佛教的离欲精神及解脱精神。众生的苦恼都是由于放不下、离不开种种贪欲而产生;出家的形象和生活就是一种离欲及解脱的象征。出家僧的生活方式、生活型态最接近佛的本怀,因此佛教以出家僧作为住持佛教的中心。

学佛就是修学佛法的生活方式、实践僧众的生活理念,我们能听到佛法、修学佛法,正常情况下,也要靠僧宝来传授,所以要敬僧。

◎三宝万世明灯

‘三宝’,就是佛、法、僧。只要三宝住世,人类就有光明,人类就能得到救济,就有未来的希望,所以三宝是万世的明灯。

正信的佛教必须具足三宝,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却不信法、不信僧,那就等于是拜神、拜天,只是求佛加持、保护、给我们幸福,却不知修行的方法和道理,会被人视为盲从的迷信。

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就等于是一种学问知识的研究,并不算是佛教徒;等于只是在图书馆里,把书一本一本的看完,虽知道书上的知识,但没有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等于光点菜不饱,数他财物不富。

如果只相信僧中的某一个人,而不信佛也不学法,那就像崇拜英雄一样,也像认义父母、认大哥一般。对佛教而言,如果只是崇拜、皈信某一个师父而说自己是佛教徒,便不是正信。正信的佛教徒是依僧宝而来信佛、学法。

修行佛法的目的是在增长智慧、自利利他。所以三宝具足的重要性之于佛教徒,正如鼎有三足,缺一不可。

◎提升人的品质

人的品质,就是人的品格、品德、气质。气质是可以改变的,有的人小时候土头土脑、傻里傻气地不懂事,年纪渐长,经过教育的熏陶及社会的历练,气质就变好了。改变人的气质,就是提升人的品质。

如果学佛以后跟学佛以前相较,人品气质没有改善,言行举止没有检点,思想观念没有提升,便是枉费学了佛。学佛以后,应该以佛法的威仪、礼仪、行仪来自利利人,不应该再有自伤伤人、自害害人的行为。身口如此,心念也应如此。

身为佛教徒,就要对自己的家庭、社会、国家、所有的人类,乃至一切的众生,负起责任。我们有权利生存在世间,更有义务和责任来帮助世间、改善世间。

如果成为佛教徒以后,有人看到你便说:‘几年不见,怎么你的性格和气质好像和过去不一样了,这一定是有道理的,为什么?’

这时候你应该告诉对方:‘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原因,只因为我皈依了三宝,做人应当先学会自利利他的。’

所谓自利利他,例如要提升人的品质,应先从自己开始,进而再帮助他人提升他人的品质,自利又利他。

又,与人相处之时,要想自利,应先利他,这之间是有互相关联的。在家里,如果对自己的家人态度改善,家里的人也会受到你的影响而有所改善。自己能和颜悦色,处处以礼相待,时时关怀他人,以成全别人作为成全自己的心态来处理事务,周围的人也都会受到影响。我们要学习佛法的慈悲,开发内心的智慧,健全自己,协助他人,为全体而顾大局,敦品励学,奉献自己而尽心尽力,温厚谦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