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若从宇宙看个人,便无法自大,若从个人看宇宙,便不能不负责任。我曾听到有人说:‘我这样微小的一个人,在天地间看起来像芝麻般大,做好做坏,无关紧要。’像这种念头是不可以有的。 佛经里记载着一个故事:有一座山林失火了,火势蔓延整座山,这时候有一只鸟,很慈悲地想着:‘经过这一场大火的延烧,山上所有的动物、众生都会被烧死,实在很可怜!’因此它想去救火,它飞到大海里把身上的羽毛打湿,沾着水再飞回山林,把水抖下去救火。用羽毛沾水救山林的大火,比起‘杯水车薪’,还要无济于事。可是它化不可能为可能,它一次次地飞,终于感动了帝释天。 天神说:‘这只鸟真伟大!有这么大的慈悲心!这些众生本来都将死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救火,这只鸟最后一定会死掉,为了要救这只鸟,山林的火一定要熄掉。’ 结果,雷声大作,浓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森林的大火一下子就被浇熄了。天神救了这只鸟,这只鸟也救了整片山林。这只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行菩萨道时的一个阶段,是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他很慈悲,一心为救众生,所以最后能够完成佛果。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有这种信心,要尽其可能地做利他的事,要一点、半点地做好事,力量大就多做,力量小就少做,不要以为人微言轻,或抱持与其少做不如不做的念头,好事就是好事,不应有大小之分。点点滴滴地做,就会做出大事来。而且别忘了,一个人做好事,还能影响他人做好事,当下没有,未来一定会有。 有钱有力的人当然可以像天神一样,下一场倾盆大雨去救整座山的火,没钱少力的人也可以学那只鸟救整座山。山上的众生尚未成佛,那只鸟却最先成佛;释迦牟尼佛没有想到自己的问题,只是想到如何去帮助众生?如何使众生脱离苦海?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因此利人就是利己,利了人才能真正可靠的利己,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当你把家里的人照顾好、安顿好之后,每一次回家,还有人会跟你吵架吗?家和万事兴,自己也得到幸福,这不等于是利己吗?如果你是个自私鬼,把家里儿女的零用钱拿去买酒喝、太太的买菜钱拿去赌博,回家时,家里的人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呢?所以若想真正利己,最好先利人。利人一定更能够利己,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尽心尽力第一 人的身材有高有矮;人的力量有大有小;人的智慧有深有浅;人的才华有智有愚;人的动作有快有慢,这些不同的人来做相同的事,虽然不能表现出同样的成绩,但是只要尽心尽力,就可以成就同样的功德。我常说:‘聪明和身体好的人,应该要为那些头脑笨、身体差的人做奴隶、做仆人;不做奴隶、仆人,至少也要为他们服务。能者多劳,仁者多忙,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就是专门来照顾人的;也有更多的人就是来让你帮助和照顾的。’一般人是既被人照顾又在照顾人,我们要想办法尽自己的心力、体力、智力和财力来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位富可敌国的大富翁名叫须达,他从一位太子手上买下一座铺满金砖的园林,布施给佛及佛的弟子们作为修道弘法的道场,这个功德确实很大。另外有一位以乞食维生的贫女,发愿要供佛,但是她不知道该供养什么?有人教她用她乞食的破碗讨些灯油,在晚上佛陀说法的时候拿去点灯照明道场,她照着做之后,佛就赞她的功德最大。 由此可知力量大的人,若能有心做好事,有愿护持三宝,福被人间,可被视为修行菩萨道的大德。另外有一些人,力量虽小,却也有心向善,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是悲心的菩萨,发愿示现卑贱、残障或者低能的身分来到人间帮助人们。当然,对这些人而言,以那样的形貌示现,是很残酷的,但也更加显出他们的伟大。为什么他要以这个样子来帮助人?因为他有这样的缺陷,才可以激发更多人产生同情心、产生因果报应的警惕心,希望人们改过迁善,影响大家共做好人、同做好事。因此,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能做好人,人人都该做善事,不论体力的强弱、心力的大小、智力的高低、财力的贫富、权力的有无、地位的贵贱,都当尽心尽力地修善积福。 ◎不争你我多少 凡夫的习性,往往爱跟他人比长论短,争多争少。其实从佛法的观点看,表面的长短多少是不重要的,但问自己尽心尽力了没有。佛经中记载,有一位菩萨为度一个众生,上天下地无量生死,最后终于成就佛道。另一位菩萨在天上天下度了无量众生,结果也成佛道。从数量的多少而言,此二位菩萨,形同天壤,以功德而言,却是相等。 劝募会员在劝募时,找到一位护持会员,未料却被另一位劝募会员拉走了;或者辛辛苦苦劝到一个人皈信三宝,结果被别人带着去护持别的道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请大家心里不要难过,而且要满心欢喜,因为同样是在护持三宝。只要尽力做,不必计较钱多钱少、人多人少。彼此之间不要争功劳、抢地盘,大家是为行善积德、护持佛法而来,如果争论多少,反而会引起你我的烦恼,岂不是愚痴可笑?法鼓山内部的劝募会员应当如此,对外和其他的团体互动时也是一样,这是大家应该一致遵守的信念。 身为佛教徒、身为法鼓山的劝募会员,只要尽心尽力去做,成绩如何,不必放在心上,也不必期望别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做了多少,只要自己知道就好。这笔帐永远会记在你的功德簿上,谁也捡不走、抹不掉,善业、恶业,永远都是跟着你的,因此不能争、也不必争,只要尽心尽力就好。 ◎慈悲没有敌人 可怜人、同情人、原谅人、爱护人、关怀人等,都可以算是慈悲精神的表现。慈悲的主要目的是心中无敌,无敌就是心中没有敌人,没有过去的宿仇,也没有现在的怨家,更不制造未来的对头。所以不是仗权势而称无敌,也不是凭财力而称无敌,更不是靠武力打败一切人而称无敌,乃是以慈悲心照顾、原谅一切人。慈悲心愈大就愈能够感化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免于受人批评,即使佛陀也不例外。纵然未得罪过人,却无法不让人讨厌、不让人仇视;就算你不跟人斗,人家也会找着你斗,你不跟人争,人家也会跟你竞争。但你不必介意人家如何,自己心中要没有敌人。 例如在我们的农禅寺里有一位人人称许的好人,大家都说他好,师父也常称赞他好,这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两人觉得有一点酸溜溜的,会想:‘他好,难道我就不好?师父老是说他好,为什么师父不曾说过我呢?’这样的人,心中就有了敌人。有敌,就是有比较的对象;敌是敌对,敌对不一定是怨家,就像女孩子嫉妒别人长得漂亮、穿得美丽,这不就是和对方作对了?如果不是嫉妒,而是见贤思齐,那就是慈悲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