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他这个道场不如法是可以的。如果说如法的那你应该要补足才好,这补足也是你有能力,你没有能力,就不要勉强,还是念佛求生净土是正事。这些都是小事,都不是正事。 问:底下说劝导他人至不如法的道场布施供养,是否需负因果责任? 答:要负那当然,所以劝人不是个简单事情。我跟李老师十年,十年当中他的言行一致,这我们很佩服。李老师一生劝人受三皈,不劝人受五戒,不劝人出家很有道理。他劝人去受戒,他要受不了戒的时候,劝的人要背因果;劝人出家,他出家不如法,那个问题更大!劝人受三皈没关系,劝三皈是引导他入佛门。所以入佛门之后去求戒,或者出家,是他自己的事情,这不是别人的事情,他真正通达明白。出家要有个出家道理,你为什么要出家?我那个时候发心出家,李老师不同意,问我为什么要出家?我说寺庙里派人来,找了我九次,我才答应他。他说九次也不行,这不是理由!那真正理由是什么?真正理由是我自己出家的目的,以出家身分弘法利生。我们知道玄奘大师出家参加考试,这个考试官问他,你为什么出家?他只说了八个字,「远绍如来,近光遗教」,理由正当。绍是什么?继承,远是我继承释迦牟尼佛,近是我把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发扬光大,这马上就批准。不为别的,说到要做到! 我们出家没有别的,就是学释迦牟尼佛,佛陀一生的行谊,我们了解。这是最早老师介绍我读《释迦谱》、《释迦方志》,我们了解世尊一生的为人,一生从事於教学的工作。所以我在台中李老师会下十年学经教,经教学会一直就是讲经教学,没有担任过寺院里面任何执事,就是这分单纯的工作。从出家开始教佛学院,一直到现在五十年,整整五十年。对自己的好处,就是对往生净土的信心一点怀疑没有,求往生的愿非常恳切,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无论干什么绝对不放在心上。因为这个世间要离开,而且在现在这个年龄,我常常讲,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讲给我们听,我们听得耳熟。 老师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当中有春夏秋冬。人的春天是前面你一岁到二十岁,这个二十年是人生的春天,应当好好求学;二十岁到四十岁人生的夏天,你成长。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是人生的冬天,八十岁之后就没有了,那活一年是多赚一年,你该走了。这老师常常教给我们,所以我们听多了,我们就想到四十岁之前,实在讲前面二十岁迷惑颠倒,没人教你,我还没有闻到佛法。我闻佛法是二十六岁,遇到方老师,所以二十到四十要完成自己的道业,我要认真努力学习。四十到六十,应当要对为佛法、为道场做出具体的贡献,为大众服务。六十以后应当不再从事任何执事工作,专心教学,因为你要退休,你经验丰富,培养底下一代后继有人,正法才能久住。 所以我对於后学真是全心全力照顾,希望世世代代有人才,而且希望各个人都在我之上。如果再不如我,那我的教学失败了;应当在我之上,步步高升,这个社会才有进步,才有成长。不可以说一代不如一代,那是灭亡的现象;一代比一代强,那是个兴旺的现象。所以大家在这个基础上向上提升,就超越了,这个机会不是没有,现在这个缘就非常殊胜,有这么多护法的菩萨真正发心,不容易。能够在此地安心学十年,这就有大成就了,正法确实能兴旺,我们有信心。对於个人决定求生净土,永恒不变。正法久住现在我们看到儒释道都衰,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发心,三教我们都要顾到,但是还是要一门深入。我们儒释道可以贯通,因为我们是同在一个教室里面学习,所以三教我们都能听得到。我们只是听,自己专攻自己的一门,把所听得的东西会集在自己一门里面来发挥,这也是非常殊胜的缘分,不容易遇到。 问:下面一个问题,去年弟子到法门寺游玩,朋友拿借来的学生证让大家买了半价票进去。后来弟子看到「盗十方常住物,佛不能救时」,感到很害怕,学佛都失去信心,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恳请老法师慈悲开示。 答:这个事情你不放在心里就没事,你放在心里面就有事,你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你这是很小的事情,大概是寺庙进去,要买门票,你买了个半票。而佛说盗十方常住物的罪很多,你这个还不算,你不必放在心上。如果你窃盗常住,滥用常住物,那个罪过就重,不知道爱惜常住物这问题严重。你这点小事,你明白了以后不再做,这就是真正忏悔,后不再造。因为你是没有看到《地藏经》上这句话做的,你做了之后能后悔、能改过就行。 问:第十八个问题,弟子在工作生活的交往中常需面对酒肉宴席,深感苦恼,又无法离开。请问是否必须改变环境,修行才能成就? 答:这没有必要,可以在一起应酬,在应酬当中这机会教育,别人吃肉,你不吃就好了,一个宴席里面不见得一个素菜都没有。如果说一个素菜都没有,你可以先到厨房交代一下,给你做个素菜,你就吃一个菜就好了,不必回避。酒,你用茶代酒就好,他们喝酒,你喝茶,茶的颜色跟酒差不多,善巧方便。然后别人看到了,这学佛不错,学佛也能应酬,你就可以跟他讲讲佛法,而且跟他讲素食对身体健康的好处。庐江文化中心有这门课,你多听听、多学学,在这种场合当中就可以拿出来。素食对人体的健康,因为每个人都重视自己身体健康,你可以教导他们,将来的宴席当中可以一半荤菜,是一半素菜,逐渐去感化他,这就对了,不必退缩。 问:下面一个问题,假如某人一生只遇到《弥陀经》,不知戒法,依经执持名号,是否能得一心不乱往生成就? 答:这要看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弥陀经》上讲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过去世善根深厚,遇到净宗法门,只遇到《弥陀经》,他能信、他能解、能依教奉行,虽然没有受戒,不懂得三皈五戒十善,但是心地善良,他确实不做恶业。真的能做到断恶行善,他的五戒十善没有受,但是他圆满,他自己真做到,这样念佛他怎么会不成就!自古以来,这样念佛成就的人很多,不少。 问:底下一个问题,开悟的人有智慧不再犯错,但没开悟之前,应依据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我常深感遇事不知如何处理才正确?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