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答问: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七(4)

甚至於还有很多念佛往生的人,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因为他不认识字,他不会念经,他不会看经,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就能往生。最明显的,在香港这个诸位都很清楚,以前倓虚老法师常常介绍,谛闲老 和尚 的一个锅漏


  甚至於还有很多念佛往生的人,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因为他不认识字,他不会念经,他不会看经,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就能往生。最明显的,在香港这个诸位都很清楚,以前倓虚老法师常常介绍,谛闲老和尚的一个锅漏匠的徒弟。那个不认识字,出家之后,谛闲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说你就念,念了将来一定有好处。他就老老实实一天到晚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三年,你看人家站著往生,没有生病,站著走的,一句阿弥陀佛!那么你就想想看,哪一种经不是劝你念阿弥陀佛?都是一样!

  会集本有没有必要?有必要,没有必要谁做这个事情?会集本是集翻译之大成,因为你要是读,现在就是五种经本你都要读。五种经本分量太多了,也不容易去读它,把五种本子会集成一本,这不是很好吗?所以,最早作会集本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你要说王龙舒居士作会集本有错误,龙舒居士是站著往生的,你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上都有他,他念佛是站著走的,他如果是做错了事情,破坏佛法,他就不会往生,人家是站著往生。

  第二次作会集本是清朝末年,咸丰年代的时候,也就是慈禧太后的时代,魏默深居士第二次作会集本;夏莲居居士是第三次,民国年间第三次。后面的会集本比前面的会集好,前面有些缺失,后面全部都补起来了。所以你念他这一本,等於是把五种原译本统统念到,你说这个多好,多方便!所以各人喜爱,你不喜爱这个本子,你不必去攻击别人,攻击别人是错误的。你要攻击我弘扬会集本你就错了,你应当攻击夏莲居,他会集的,他为什么会集?你要去攻击他,你怎么能找我的麻烦?

  又何况我这个会集本是老师传给我的,我们做弟子的一生依教奉行,老师把这个事情交给我。他老人家在台湾曾经讲过一次会集本,会集本序文很长,序文是梅光羲作的,梅光羲是李老师的老师,所以我们是有法脉相传的。夏莲居是我们老师的老师,我们讲祖师,我们有一脉相承。那东西又这么好,如果要是不传,我们做弟子的人怎么讲讲不过去。他跟这个没有关系,他可以批评,我们不可以,如果我们要是不做这个事情,也像他那个样子,他马上给个帽子给我戴,我就受不了了。什么帽子?背师叛道,那还得了吗!所以他不管怎么骂,我们总是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没有做背师叛道的事情,所以各人的立场不相同。

  佛法是圆融的,不但佛法,任何一个宗派不同学习的方法不可以毁谤,其他宗教也不可以毁谤。为什么?你一定要懂得,佛菩萨度众生是随顺众生的根性,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得度他就讲什么法,佛没有一定的形相,也无定法可说。这个方法适合於这个人,就好像他害的这个病,医生开的方子,他一吃就好了,它对他就有好处,救活了。你总不能说,「医生,你怎么可以开这个方子给他吃?你这个方子应该开给那个人吃」。开给这个人可以救他,开给那个人就把他吃死了,每个人不一样,怎么可以这样说?所以说这些话的人都心量窄小,而且见识不广。好在这桩事情现在中国政府摆平了,我看国家宗教局出版了一部《净土五经》,《无量寿经》就用会集本,这国家承认了。现在他要去骂叶局长去,不能骂我,骂国家去,国家为什么要提倡这个本子?

  问:末后有一个问题,他说地藏菩萨的愿力如何成为众生眼里的现实?

  答:实在讲地藏菩萨的愿力是念念都在我们的世间,问题是我们这些人粗心大意,不认识,不能接受。地藏菩萨跟我们的关系就太大了,孝道!你看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那就是《地藏经》,怎么不在我们面前?在!是我们自己忽略了,烦恼习气太重,迷失了自己的自性。孝道是性德里头最重要的一点,人要不孝父母,什么样的恶事都能做得出来。所以,中国五千年教育教什么?教孝悌。史书上记载的,孝悌是什么时候开始教的?尧舜。尧舜那个时候就设立官员,专门管教育的,名字叫契,就一个字,「使契为司徒」,司徒就好像专门管教育,设立有这个官职。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

  伦理里面头一句「父子有亲」,所以中国教学的根就是这一句「父子有亲」,亲是亲爱。从哪里看?从三、四个月的小孩,这时候最明显。三、四个月的小孩,你看他爱他的父母,父母爱他,没有任何条件,也没有任何妄想分别执著,那个爱是从内心里头出来的,那是性德。教育的功能就是怎样把这个亲爱永远保持,一生都不会变质,这是教育的功能。第二个功能,要把这种亲爱发扬光大,你爱你的家族、爱你一家、爱你的亲戚朋友、爱你的邻里乡党,爱国家、爱人民、爱世界、爱众生,这是教育的发扬光大。所以,中国教育在基本上讲,五千年来是和平的教育、爱的教育。

  你们懂得这个道理,你再看看中国历史,几千年历史,中国从来没有侵犯过别的国家,历史上找不到的。元朝那不是中国人,那是蒙古人,这个要搞清楚,汉人执政的时候从来没有过,蒙古人有侵略过别人,汉人没有。为什么没有?从小就受了爱的教育。你看《弟子规》上「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所以这是爱人的教育,都不能害人。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年,南洋那边对这个很重视,特别是印度尼西亚,他们要举行重大的庆典。郑和是中国人,郑和下西洋带的是舰队,真的是强大的武力,但是到南洋没有侵占过人家的领土,没有把别人的领土变成殖民地,没有。而且都是协助他们,七次下南洋,都没有像一般做殖民地的念头,没有,也没有侵犯过别人国家。所以南洋郑和庙很多,我都去看过,他们纪念。郑和又是回教徒,他是伊斯兰教,所以当年我很怀疑,印度尼西亚的回教是不是郑和传过去的?这都很可能,六百年了,很可能是他传过去的,把回教传过去了。他是回教徒,他是中国人,所以这个很有意义。

  问:下面是我们香港同修提了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他说财施得财,果报现前的多少决定於布施时真诚心的多少。但有些人总觉得留一笔钱以应紧急之需,或只肯布施多余的,请问财施果报现前的速迟是决定於什么?

  答:这里面因缘很复杂,你也提到了,你得的财富多少与你布施多少有关系,但是与你的真诚心也有关系,都有关系,与你布施的态度也有关系。譬如你布施得很勉强,别人劝你,觉得不好意思,像割肉一样,那种舍财将来能不能得财?能得,但你赚得很辛苦;如果你财施的时候很痛快、很欢喜,这样施舍出去,你赚得很自在,一点都不要操心,无论做什么行业财源滚滚而来。为什么?你布施的时候痛快。有人赚的很辛苦,我们就晓得,他也得财,发了财,过去施财的时候施的很辛苦,所以现在得也很辛苦。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