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大、小二乘的各种宗派,都把他作为弘法的基本态度。然而关于此语所指的内容,大小乘诸宗的解释并不尽同。现在分述如下︰ [小乘所说] 说这个中道就是八正道,或者是说正确了解十二因缘,或者是指离于断、常二见的非断非常之理。 (1)小乘经典所说,多以远离外道凡夫苦乐二边之行,并把这种行为方法视作中道,而其真正行法,就是佛所说的八正道。在印度外道各派中,富兰那、阿夷多等快乐派,执着于世间的欲乐而无清净志,耆那教等苦行派则自烦自苦,各以极端自虐的修行法为解脱之道。针对这种主张,佛陀则主张修八正道以远离边邪,使行者产生眼智明觉,乃至到达涅槃。《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中说︰‘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中略)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 (2)依《杂阿含》卷十二所述,是以脱离断、常二见,正确了解十二因缘为中道。即以世间为有或无,都是边见,认为先来有我是常见,从今断灭是断见,都非中正之道。在一切法之中,此有故彼有,因此世间无‘无’;此灭故彼灭,因此世间无‘有’。如是远离有无断常的偏见,如实观十二因缘法,就是所谓的住于中道正见。 (3)小乘论部则认为,八正道只不过是三十七道品之一、四谛中道谛的一分,唯有离断、常二见的非断非常之理,才是中道。《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中说︰‘五阴相续生故不断,念念灭故不常,离此断常名为中道。’ [法相宗所说] 此宗立有、空、中三时教判,而以《解深密经》所说为中道了义教,就是主张无有外境故非有,有内识在故非空,非空非有是中道。《成唯识论》卷七中说︰‘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此外,并认为中道有:言诠中道、离言中道、三性对望中道及一法中道等意义。 [三论宗所说] 此宗认为外道及大小乘诸宗所谈的中道说,都属于‘有所得’的范围内,未得中道真义,唯有离四双八计而住于无所得正观,才是中道,也就是说打破生与灭、断与常、一与异、去与来等八种迷妄,而说缘起、无自性、空之理。此称八不中道,或称八不正观、无得中道。吉藏《中论疏》卷一(本)中说︰‘横破八迷,竖穷五句,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即是中实,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常不断也。’卷二(本)中说︰‘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 此宗为了令人解知八不中道的真义,而立三种中道(又称三中),即︰ (1)世谛中道︰又作俗谛中道,是以世谛为主而说的中道。不动无生灭之真际而建立生灭之诸法,称为世谛中道。 (2)真谛中道︰不坏生灭的假名而说无生灭的实相,称为真谛中道。 (3)二谛合明中道︰又作非俗非真中道,是合世谛、真谛而说的中道,是说亦非生灭,亦非无生灭,言亡虑绝,离四句百非而毕竟空。 此外,《三论玄义》卷下,说中道有一中乃至四中之别︰(1)一中,即以中道为唯一清净道。(2)二中,约二谛而辨中,即世谛之中、真谛之中。(3)三中,指二谛之中再加非真非俗之中。(4)四中,指对偏中、尽偏中、绝对中、成假中。对偏中,是指针对大小学人之断、常偏见而说之中。尽偏中,是指有断、常之偏病则不成中,偏见若尽灭则名为中。绝待中,是指所显现的中,是超绝言语思虑之不偏不中者,但假名为中。成假中,是指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由于非有非无而说有无,如此之‘中’反而成立‘假’,所以称为成假中。 [天台宗所说] 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谛说,而以实相为中道。认为一切诸法是超越空、假而绝对,其本体非为言说思虑的对象,此称中谛。又,此中谛是化法四教中的别、圆二教所说。是指空、假二边之外,有中道一理是别教所谈,称之为但中;即空、假二边而立中道是圆教所谈,称之为不但中。若以中道为原理,则为三谛中的中谛;以之为观法,则为三观中的中观。又因其中有但中、不但中之别,而有隔历三谛和圆融三观,或次第和不次第之别。《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说︰‘别三谛者,开彼俗为两谛,对真为中,中理而已。(中略)圆三谛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当我们依于佛法的正确理智,作了这样的清净观察之后,就运用世间的语言,来表达这种不偏不倚的清净的正确见解,“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中道观。这种中道观,是指语言表达形式上的中道观,只是语言表达形式上的说法。紧接着本品前面的内容,在其后的经文说“诸佛法中,无垢、无净,无暗、无明,无异、无一,无实、无妄,无安隐、无险难,无正道、无邪道。”也是在说明这个中道的观点。当我们明白了悟这个中道实观之后,再进一步: 菩萨如是深入法界教化众生,而于众生不生执著;受持诸法,而于诸法不生执著;发菩提心住于佛住,而于佛住不生执著;虽有言说,而于言说心无所著;入众生趣,于众生趣心无所著;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于三昧心无所著;往诣无量诸佛国土,若入、若见、若于中住,而于佛土心无所著,舍去之时亦无顾恋。 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说,菩萨依于中道实观,深入法界教化众生,而于众生不生执著;受持诸法,而于诸法不生执著。这种对众生不生执著和对诸法不生执著,是表明的修行人在自己的心态上,在修行事相中所采取的正常方法,这种事相修行方法的采用,是有其道理作根据的,这个作根据的道理,来源于佛法上所说的三法印。为什么于众生不生执著?因为众生是无我。这里用众生代指人,所说众生无我,就是人无我。为什么于诸法不生执着?因为诸法是无我的。这是说的法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正是诸法无我的内容。这个诸法无我,就是佛法中的三法印之一。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佛法中所说的三法印。佛法中所说的三法印,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本来,在佛经当中说的法印,包含四法印,还有一个诸受是苦。这个诸受是苦,是成佛的圣者对于凡俗世界的众生因所作而得所受的评价,凡俗世界的一切众生,由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个因,造成一切磨难的结果,佛以他的大慈悲心,怜悯凡俗众生所受的这种磨难,因此说凡俗众生的一切所受的磨难都是痛苦的。这个诸受是苦,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伴随的必然现象,所引起的必然结果。所以说这个诸受是苦,已经隐含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两个法印当中了。因此,在有些佛经和有些人的说法上,隐去了诸受是苦这个法印不说。如此一来,这个四法印就成了三法印。这个三法印,主要是从印证佛法这个角度上来说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