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泳杉老师:如何面对谗言

弟子规,忍辱
   言语的四种过失,你看李夫子在这里非常提纲挈领的为我们点出言语一定要避免这四种过失,而这四种过失所在之处就没有道德,我们所有的道德都统统从这个口过当中流失出去了。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往往造这四种口过的人,在历史里面我们看到,都是用一种形态来造的,什么形态?叫谗言。这个谗言,这四种过失往往具足,讲谗言。你看谗言里面有没有妄语?有,有欺骗人的话;有没有绮语?有,进谗言的人往往会把话说得很好听;有没有恶口?有,因为他在描述某一些事情的时候夸大其辞,往往把恶的东西加油添醋形容出来,而这里面有恶口;有没有两舌?当然有,进谗言就是要把某一方打倒,然后争取到自己这一方的利益。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争利,争名争利,就是为了这个,没有其它的。所以修道人一定要先从名利下手,把名利这个根给擒住,这个是大根大本。所以谗言我们要避免这一个,自己先不说谗言重要。末学看民国初年有一位高僧的传记,就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有十条自己修养自己的方法,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言他过,不说别人的过失。不说别人的过失,那你怎么教学?他教学的方法很特殊,他对他的弟子犯过失,他不是不言他过吗?可是他有一套,弟子犯过失,弘一大师就不吃饭。不吃饭,弟子看他吃饭的时间到了,他坐在那里不吃饭,弟子就开始忏悔自己,诸弟子们就开始轮流忏悔、改过,这个过他一察觉到之后,弘一大师就开始吃饭。这个方法好,不说人家的过失。一个人当他不说人家的过失的时候,还会进谗言吗?第一个,首先自己不说过失,不进谗言。

    第二个,不听谗言,这个功力要非常的深厚,这不是一般的功力。末学告诉大家,古代的帝王,这是颜渊问孔老夫子“为邦”,孔老夫子跟他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前面我们先不讲,什么叫服周之冕?他说周朝的服饰是可以采取的,尤其是周朝的这个帽子,帝王的帽子,冕是帽子,礼帽。这个帽子它是怎么样的设计?它在前面有我们叫垂玉这个东西,我们看戏剧不是有几条这样垂下来的吗?然后旁边有两个东西叫做黈纩。这个字比较难写,叫黈纩,这个东西就是两个黄色的棉,黄棉做的两个东西就垂在这里。象征什么?这个象征意义就大了,象征做一个领导的人,在上位者,你看前面这几条叫我们不要看得太清楚,旁边这两根黄棉花叫我们不要听得太明白。什么意思?前面这个告诉我们不要有察查之明,为什么?水清则无鱼,我们的究察非常清楚的话,下面的人不敢做事,绑手绑脚,他不敢做事。换句话说,我们要尊重专业,一个领导人不是什么都懂的,不是的,他不懂正常。

    你看像丙吉,丙吉他有一次出去,他是汉朝的宰相,出去巡查百姓的民情的时候,结果旁边有人杀人,当街杀人,丙吉怎么样?丙吉没有过问,丙吉车子就过去了,没有过问。属下看了怎么样?心里有疑惑,你是一个政府官员,怎么那里当街在杀人,你没有过问?他没有过问,他车子就走了,他继续走。可是走到城外,看到牛在喘气,居然这个宰相怎么样?下来问农夫,问说这个牛牠这样喘喘多久?农夫就给他据实以报。属下看到怎么样?更加的迷惑,你看宰相问牛不问人,关心牛结果不关心人。属下就慌了,他就问宰相,您老是怎么了?杀人你不管,结果牛在喘气,你居然下去问这个农夫,有点颠倒了吧?丙吉就说不是的,他说在京城杀人了,谁的职责?京兆尹的职责,他有京官可以管,我宰相能不能越权?宰相不能越权。如果我宰相下来管,等一下京官来,他以为这个人是我的亲戚,他在办的时候可能会怎么样?偏颇。宰相已经来管这件事情了,那这个事非同小可,就会影响他判案的什么?公平性。这不是我管辖的范围,我不能越权,你看,宰相谨守分寸到这个地步。不能察查之明,要不然下面的人绑手绑脚,根本没办法做事。我们以为我们关心,其实那个是压力,根本不是关心,我们自己又不是专业的,结果我们去给人家插一脚,人家还得卖我们面子,其实已经怎么样?扰民了,自己都不知道,那这个不行。他说那为什么你问牛?他说你就有所不知,因为牛这样的喘气不是正常的。什么叫不是正常?就是正常的牛不会这样喘,换句话说,如果看到牛这样喘是什么的征兆?瘟疫的征兆。那这就是宰相的职权,这是全国的大事,我看到了牛这样喘气的状况,我下去问,要确定是不是跟瘟疫的前兆吻合,如果吻合,我就要开始采取防疫的措施,全国性防疫的措施。那你看这是不是宰相的职权?是,这是问牛不问人。你看,确实。

    再来,那两个东西叫什么?不听谗言,难!末学告诉大家,难!可是有一条,末学真的觉得这一条只要我们守住,不听谗言可以做到,哪一条?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一条守住,末学告诉大家,可以不受谗言的伤害,一定要守得住;换句话说,来跟我们咬耳朵,说那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的,那个人就有问题,他就是是非人。不能不分辨!一个真正有德行、有修养的君子,会说人家的过失吗?会到处的宣扬别人的过失吗?不会的。我们后面看到,君子一定是隐恶扬善,一定是这个态度的。所以守住这一条,前面这四条言语的过失,第一个,我们就有警觉性了;第二个,别人在造这四条言语过失的时候,我们不受影响。

    末学告诉大家,真的太重要了,为什么?孔老夫子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个经句,这一个经文它是连在一起的,上一句叫“巧言乱德”,下一句叫“小不忍则乱大谋”。末学告诉大家,很多古人的批注没有把它连起来,连不起来,“巧言乱德”跟“小不忍乱大谋”有什么关系?雪庐老人采取了一种批注的说法,他说“巧言乱德”,这是指什么?对方。巧言谁讲的,小人讲巧言,而小人讲巧言,第一个乱自己的德,第二个乱社会大众的德,败坏社会大众的德行,这是指他对方的,说话的那个人。“小不忍则乱大谋”指自己。忍什么?两个方面,第一个忍,不受他巧言的诱惑,他说妄语,我能够知道他在欺骗,要不要拆穿他?不要拆穿他。第一个不受骗,第二个忍,忍什么?不要拆穿他,第二个忍是忍这个;不是说我知道他在骗我,然后我当他的面就给他下不了台,那不行,那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我们后面会讲到,“疾之甚,祸且作”,他不接受,他不接受他就跟我们怎么样?结怨。那你说你不管吗?一个君子能不管吗?不可以,怎么管?做好的榜样给他看。再来受他的骗,甘愿受骗,久而久之他知道,我在骗他他都知道,而且都没有拆穿我,这个人的惭愧心就起来了。我甘愿受你欺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