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生中一切皆苦或诸乐也是苦?佛经中举出来了三条理由: 第一,苦和乐相互依存而生。有相聚之乐必有离别之苦,有饥寒之苦才有饱暖之乐。《大般涅磐经》卷十三言:“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弃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第二,乐由因缘和合而生,实际上也是苦。乐不会自己平白无故产生,总会依赖足够产生它的各种条件。既然依赖其他条件,则乐属于他,并非完全的自主自在,依他而不自在,这实际上是苦。第三,诸乐无常,本质为苦。依赖一定条件产生的乐,总是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消失,不会永远保持不变。所以从本质上来讲,人生一切诸受皆苦。佛教大谈特谈人生一切皆苦,是悲观的全盘否定人生价值吗?当然不是!我们在理解苦圣谛时必须要明白以下几点: 第二,说一切皆苦,只是佛教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如果按照世间一般意义上的人生价值观来说,佛教实际上认为人生是苦乐间半的。而且更坚持人类有许多特别的优点。第二,只要是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反省人生就会发现,佛教所揭露的人生诸苦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老、病、死是作为人天生就有的缺陷,超时代、超阶级的存在。至于其他诸苦,仍然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而且佛教主要的着眼点就是人本身存在的缺陷——老、病、苦。 第三,佛教说法的根本原则是“应药与病”。佛教直接揭露人间的苦难和缺陷,就是要提醒众生应该如实认识自己的境遇,使人们清醒起来重视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解决。佛教盛传苦谛不是教人消极的诅咒厌恶人生,而是唤醒世人对自身地位、人生缺陷的如实认识。鼓励人们起来抗争,征服直至根除各种苦难。第四,说一切皆苦只是佛教从世俗的观点来看,如果持佛教“无常”的观点来看,苦性本空,苦终非苦。这是正确观察诸苦本性,从而彻底消灭诸苦的要诀。 三、六道轮回了苦无期 佛经说有受皆苦,并不仅仅只是说人生,他涵盖了整个宇宙有情、有心识的生命形态。形形色色的众生按其生存形态分为三界、六道(五道)、四生、九有、二十五有等类别。 三界指众生生存的三大种类: (1)欲界,这类众生有男女、雌雄、阴阳之别,有饮食、男女、睡眠这三种最基本的需求,人类和动物都属于此类。 (2)色界,虽然有固定形状的物质身体,但是却没有饮食、男女、睡眠的需要,常住于安乐恬静的禅定中,按禅定的深浅分为四禅十八天。 (3)无色界,没有固定形态的物质身体,寂定的心常住于甚深禅定之中,按禅定的深浅分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重天。三界的划分是依据修禅定者身心由浅至深的变化建立起来的。” 五道或六道是指众生死后的五或六种去处。“一地狱,地下牢狱,是受恶报最重的苦难深渊。二饿鬼,四处游荡而求食不得,饥渴难忍,苦无休止。三畜生,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弱肉强食,自相残杀。又有人类对它们的奴役,鞭挞,屠杀,受苦很重。四阿修罗,住于海中,是一种大力鬼神,有神通威力却没有德行。五人类。苦乐参半,是六道升沉的枢纽,修善可以得升天道,作恶就会分别堕地狱、畜生、饿鬼三道。六天道,指天界众生。他们纯乐无苦(或少苦)、寿命及长、道德高尚、神通自在。但并没有超脱生死,仍不免堕入恶道。上述六道中,印度佛教有的部派删除阿修罗道只说五道。 三界众生皆有生死,都在三界六道中升沉流转无休无止。《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4经佛言:众生“身坏命终,还复受身”,人虽死亡,肉体腐烂消失但是心识却随即转生别处。轮回无穷尽,受苦也无穷尽。独生独死,独来独往,受苦无量,没有停息之时,不得自知之明。不论如何,仍然摆脱不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轮回原来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主要教义之一,认为四种姓在生死相续,轮回转世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佛教吸取这个观念并加以改造发展,主张众生在业报之前,一律平等,都是以自身的善德恶行来决定来世的转化。在没有解脱以前,众生都各自依行业的善恶而趣往的世界,有五道或六道之说。六道的群生通称为众生。众生由于未尽之业在六道中受生死轮回无穷流转之苦,称为六道轮回。“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传统,当然包括基督教在内,都清楚的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它们也都留下对未来世的憧憬,赋予我们的生活神圣的意义。然而尽管这么多宗教的教义,现代社会仍是一片精神沙漠,大多数人想象这一生就只有这么多了。对于来世,如果没有真正或真诚的信仰,大多数人的生活便缺乏任何终极的意义。 “人死断灭论的泛滥,使不少人不顾后果,不择手段,在过重的欲望驱使下,疯狂的攫取,沦为贪官、骗子、盗贼、毒枭、毒贩、色狼……。心理承受稍低者,则导致种种心理问题和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缺乏正信者则容易上人魔骗子的当,误入邪教的陷阱。这一问题,有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严重的趋势。追究其最深层的原因,应该说在于生死问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人们缺乏以了生死为本而安身立命的可靠信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