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佛经串讲29--华严经解分20十地品之二第三地(选)(3)

我们再来看其后的经文: 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于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愍心。 这里就总结性地分明宣说上面的全部内容,一方面是如来智慧有无量利益,另一方面是一切有为有无量过患。信

 

我们再来看其后的经文:

 

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于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愍心。

 

这里就总结性地分明宣说上面的全部内容,一方面是如来智慧有无量利益,另一方面是一切有为有无量过患。信佛的一切人,通过修学佛法,最终得成佛果,圆满菩提智慧,就契入如如不动的无为法中,安住如来心体自性净涅磐实相当中,安住无住处涅磐之中,寂而常照,照而不住,离一切相,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即相离相,是名无著。已成佛果,已成菩提智慧,则永断生死,而常处涅磐。涅磐常住,无衰无败,永恒安乐,常乐我净,远离一切烦恼苦患,这是自有无量安乐利益。成菩提智慧,成佛以后,一切功德与诸佛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法,四无碍智,五眼,六神通等一切具足圆满,所以能够以无为法之无量无边功德能力,拯救济度一切众生,这是能够利他无量利益。

 

另一方面,是一切有为有无量过患。三界六道,都是迷界众生的妄心所显有为轮回之相。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六道无常,败坏恼患,生死轮回,痛苦无尽。一切有为法,具足如是众多的无常痛苦,是故具有无量过患。明白上面的无为无量利益、有为无量过患之后,菩萨对于一切众生,于是就生起十种哀愍之心。哀悯一切众生的大悲心发,于是就把度脱众生出离生死,拔众生之苦,与众生以乐,作为自己理所应然之责任,而义不容辞地肩负之,义无反顾地实行之。于是心中念念不忘于道,日以继夜地思惟,勤求化度众生之法。且看经文教导我们应如何做: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

 

菩萨如是勤苦闻法思法之后,修法于戒定慧三无漏学,修习甚深禅定,内心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于修禅定之时,心恒安住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遍满一方十方百方千万亿方乃至无量无数,遍满随心所现十方世界,如是转转明净,入发光地,得大神通。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我们再来看其后的经文:

 

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处在第三发光地的菩萨,一是忍波罗蜜偏多,二是利行偏多。即是主要修于自修忍辱而利于他人。这个忍辱波罗密很不好修,特别是现在的末法众生,烦恼重重,往往心浮气躁,稍微惹到一点火就升腾起来了。可是这个忍辱,却是波罗密之一呢,所以不管他再难修,也要迎难而上而修之。关于忍辱的重要性,在《佛遗教经》中说: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瞋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佛在这里面,是说明嗔心要用忍辱来对治,嗔心是病,忍辱就是对治此病的药,嗔心之病要用忍辱之药来治疗。大家看世间人之间的各种大矛盾,开先都是由小矛盾引起的,由于彼此不能忍辱,你记恨我,我记恨你,由一些小事情而仇恨在心,恨心纠结,不断向上发展,最终闹成你死我活的大矛盾。所以学佛之人,对于一切人事物,严守身口意三业,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实在是有其真实道理在里面的,所以我们对于忍辱,都要真心信从,而发心努力行之。

 

那么,应当怎样来修行忍辱呢?佛菩萨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表范。如《金刚经》中,佛讲述他曾修的忍辱之事,其中说: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就是说,菩萨要离弃一切相,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是之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遍于一方十方百方千万亿方,乃至十方世界无尽虚空,遍起大慈大悲欢喜而舍,修行忍辱波罗密。对于他人节节支解于我,亦不生一念嗔恨。如是一忍再忍,一直慈忍到底,直至无生法忍,于是就如如不动,得成于忍,大功告成了。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为了更好地理解众生轮回的苦难,我们来补充学习一下三界和六道以及六道轮回等相关知识。先学习他们的名相。

 

关于“三界”。 (一)众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处于迷妄心态的有情众生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别的三个阶级;是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的分类,所以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又者,三界迷苦的领域,如同大海的广大无边际,故而又称苦界、苦海。

(1)欲界,即是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的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杂而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2)色界,色是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指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然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全部都由化生;其宫殿高大,是由色之化生,一切都殊妙精好。因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为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3)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种心识而无物质身之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